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游洞序》《游三游洞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刘大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奈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
        材料二: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节选自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注】①微之:指唐代文学家元稹。②知退:指唐代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③矧:况且,何况。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酒酣A闻石间B泉声C因舍棹D进E策步F入G缺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州司马,白居易时任江州刺史的副职,后常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B.名,指形容,描摹,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含义相同。
        C.得无,文中意是“怎能不”,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含义不同。
        D.履,文中是踩、踏的意思,与成语“如履薄冰”的“履”含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稹调转船头送白居易到下牢关,再一天,二人又在江中来回航行许久,不愿分别,由此可见二人的深厚情谊。
        B.白居易三人被奇石清泉吸引,尽管山势崎岖难行还是登上奇境探得美景,这种探险求美之乐在姚鼐《登泰山记》中也有体现。
        C.刘大櫆在文章开头部分也记叙了白居易等三人共游的事,但用笔简约客观,少用修饰语,这是作者先叙后议写法的体现。
        D.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和黄鲁直几个人经历相似,又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才造就了三游洞的名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
        (2)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14.两位作者就风景优美的三游洞各生发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EG 解析:原断句是“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马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利用结构对举句“杀及当路贵重之臣”和“赏及牛马厩养之徒”,可在B、G 处断开;“是刑上极也”“是赏下通也”同样结构对举,故可在E处断开。(每处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11.C解析:A 项,“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中的“明”指“视力”,为形容词作名词,文中的“明”为形容词,二者用法不同。C项,文中的“约束”指军规、法令,与现代汉语的“限制,管束”意思不同。D 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次”意为“旁边”,与文中表“驻扎”的“次”意义不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并依据文意判断的能力。
        12.C解析:“故意不守约定”的原因错,庄贾平素为人傲慢,又因所监为自己的军队,故没有把约定的事情放在心上,最终来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13.答案:(1)同他谈论用兵之事,(景公)非常高兴,就任命他为将军,让他率兵抗击燕军、晋军。(“语”“悦” “捍”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就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车辕,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并向全军示众。(“乃”“左骖” “徇”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①田穰苴要用诛杀地位尊贵的庄贾来震慑三军,树立威信。②田穰苴要以奖赏地位低下的士卒来体现贤明,使人悦服。③田穰苴出身低微,怕难以服众,要用刑赏来实现令行禁止。(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主将用什么方法树立威信? 用什么方法体现贤明? 用什么方法来实现令行禁止呢?”姜太公说:“将帅用诛杀地位尊贵之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下的人来体现贤明,以赏罚严明来实现令行禁止。因此,杀一人能震慑三军,就杀掉地位尊贵的人;奖赏一人能使万人悦服,就奖赏地位低下的人。诛杀,贵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贵在奖赏地位卑微的人。诛杀身居要职影响很大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人士;奖赏喂牛饲马的奴仆,说明赏赐能达到卑贱阶层。这就是将帅的威信得以树立和命令能够执行。
        材料二:
        春秋齐景公执政期间,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而燕国则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军队被打败了。大臣晏婴就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齐景公于是召见田穰苴,同他谈论用兵之事,(景公)非常高兴,就任 命他为将军,让他率兵抗击燕军、晋军。田穰苴对齐景公说:“我本人一向地位低下,君王突然把我从平民 中提拔起来,士兵不会服从,百姓不会亲近,人的地位低微就没有权威可言,因此,请求派一个为君王所重用 的人来做监军,这样才可以统军作战。”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遣庄贾担任监军。田穰苴辞别了齐景公, 与庄贾约定说:“明天中午在军营门相会。”田穰苴骑马先赶到军营,设置了测日影的标杆和计时间的漏壶,以 等待庄贾的到来。庄贾平素以显贵而为人傲慢,又认为穰苴所率士卒是他自己的军队,而他自己又是君王委派来做监军的,故对如约赴军之事不很认真,亲戚朋友为他送行,留他宴饮,到了中午时分他还没有到达军营。田穰苴便放倒测影标杆,撤掉计时漏壶,然后进入军营,检阅队伍,指挥士兵,再三申明军律。部署完毕, 待到傍晚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田穰苴问庄贾说:“为什么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庄贾回答道:“不才受大臣和亲戚们盛情饯行,所以留饮有所耽搁。”田穰苴说:“身为将帅,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战阵指挥部队,就应忘掉自己的父母;擂鼓进击的紧急时刻,就应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入我国内地,国内人心动荡,士卒们日夜暴露在边境之上,君王为此睡不安稳,吃不香甜,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手里,还说什么相送呢?”说罢就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于约期而迟到的人,规定该怎样处置?”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庄贾这时才感到害怕,他立即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求解救。庄贾派出的人尚未返 回,田穰苴已经按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了。全军将士都为此震惊战栗不已。过了好久,齐景公所派使者手持符节来救庄贾,乘车径直闯入军营。田穰苴说:“将领在军中执行军务,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他又问军法官:“军营中不准车马驰入,如今使者这样做了,军法规定该怎么办?”军法官回答说:“应当处斩。”使者一听大为恐惧。田穰苴说:“君王的使者不可以杀掉。”于是就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车辕,杀了左边驾车的马匹,并向全军示众。田穰苴让使者返回报告齐景公,然后继续布置军务。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掘井埋灶、士卒饮食、看病吃药等事宜,田穰苴都亲自一一过问和布置。他还把自己那份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以供士卒们享用,自己同士卒一样平分粮食,标准最接近于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三天之后部署战斗,这些生病的士卒都要求跟部队一起行动,大家奋勇争先地去战斗。晋军听到这个消息,便撤兵而去;燕军听到 这个消息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田穰苴乘势挥军追击,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失地,然后率军大胜而归。    
        材料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宋代张载的《牧牛儿》和清代戴移孝的《牧牛》。两首诗都提到了牧牛,但意趣有所不同:前者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后者更侧重自身品质的展现。借助这两首诗,可引导学生 理解同一意象在不同情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并训练了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等能力。



        相关文言文练习
        《醉翁亭记》《喜雨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
        《以人为鉴》吴敏树《书谢御史》(二)
        《强弱之辩》《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幼时记趣》(一)《贻赵廷臣书》原文及翻译
        《陈涉世家》(一)《小石潭记》(一)
        《豫让论》《方山子传》
        《阅江楼记》《爱莲说》(一)
        《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比较《虽有嘉肴》(一)
        《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马说》《千里之马》比较
        《李生论善学者》《桃花源记》《雪窦游志》
        《狱中上母书》《雪竹轩记》
        《隆中对》《出师表》比较(一)《后汉书·桓谭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