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韩文公荐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洪迈《容斋随笔》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文公荐士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1),仍不糊名(2)。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3)书》云:“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4)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
        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造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
        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1)主司:科举的主试官。(2)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3)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4)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贤者临之则不然      临:面对
        B.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  司:主管
        C.京师之人日造焉        造:拜访
        D.凡吾与者若干人        与:参与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有胁于权势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如得其人而授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不以其人布衣不用  有之以为利
        D.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人之有是四端也
        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当首荐而极论
        (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
        B.则以告之可也
        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
        C.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
        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
        D.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
        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
        B.《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先后都被录取。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
        D.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达关心
        10.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11.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
        6.D
        7.D
        8.B
        9.C
        10.因此他们选取人才,害怕被讥讽批评,大多公正而审慎。
        11.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人才能力来确定任用与否,不受其身份地位的约束;先仕进的人要举荐后进之人,给人才机会。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与,赞赏,赞许。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被;介词,对。
        B.顺承连词,就;假设连词,如果。
        C.介词,因为;介词,把。
        D.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告”并非“告发”之意,根据这段话的含义,是韩愈推荐优秀人才,他说“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如果选拔人才的官员广泛求取人才,那么就可以把这些人告诉他们,故而不是“告发”之意。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错误,根据原文“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可见,“其”是承接上句主语“韩公”的代词,故而应该是韩愈为陆傪作《行难》。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故:因此。畏:害怕。讥议:讥讽批评。公:公正。审:审慎周密。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韩愈认为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在最后一段“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一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推荐之人的话是否可信来确定是否该用,不因其地位高低而改变。
        “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二是作为首先仕进的人,应该接纳举荐后进之辈,让后进之辈有机会施展才华。
        参考译文:
        唐世科举的权柄,专门交托给科举主试官,仍旧不把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又有那些交情深厚的人帮助他们选拔人才,叫做通榜,因此他们选拔人才,害怕公众嘲笑议论,大多公平而审慎。也有被权势胁迫,有的被亲朋好友阻挠,有的被子弟所连累,都是人所不能免的常情罢了。如果贤能之人面对这些就不会如此,还没有引荐考试之前,对于人才的去留、才华的高低,就已经在胸中有定论了。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书》里说:“您与主管贡士选拔的官员相知确实很深厚。他们的职责在于选得人才,您的心愿在于推荐贤士,如果得到合适的人而推荐给他们,这就是所说的两方面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您对人的了解也是很多的。那么我了解的人,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总此四人,都是可以作为您首先推荐并极力评说的人选的。希望事情有所成功然后才停止。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都是杰出的人才,赞许他们既可以收取名望,又得到他们的才干,主管官员如果广泛求取,把这些人告诉他们就可以了。”《摭言》里说:“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管选拔人才,陆傪员外为通榜,韩文公推荐了十人给陆傪,权公总共放了三榜,一共录取六人,剩下的不到五年全都被选拔上了。”
        陆傪在贞元年间,当时名声最盛,韩愈向来很敬重他。他有一篇《行难》就是为陆傪写的,说:“陆先生的贤能贤闻名于天下,能赞同正确的,批评错误的。从越州被召入京拜祠部,京师的人每天造访他。先生说:‘如今用人的方式不完善,在朝廷里的,我只推崇某与某而已,在下位的多于在朝中的,吾所赞许的有若干人。’”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大概与陆宣公相同。
        韩愈送给陆傪书信时,当时只是四门博士,处于百官的底层,却丝毫不认为他的推荐是超越了本分。因此他作了《权公碑》说:“司贡士,是把士人推荐给朝廷的人,话是值得信赖的,不因为那个人是平民就不任用;如果那话不可信,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韩愈又说:“中进士的人,在首先仕进的门前,哪里不可以去呢?先进对于后辈之人,如果见到他们到了,难道可以不报答他们的来意吗?来了的人就接纳他们,满城都是士大夫,没有不这样的,而我不幸却单独有爱提拔后进的名声。”由此看来,韩愈留意那些优秀人才的品性可以看出来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隋书·豆卢勣传》《三国志·马超传》
        《新唐书·崔隐甫传》《晋书·杜预传》
        《明史·太祖本纪·帝疾大渐》《宋史·忠义一·赵师旦传》
        《宋史·王存传》《梁书·柳庆远传》
        《宋史·石保兴传》乐钧《揭雄》
        《名将晚谬》《晋书﹒庾冰传》
        《旧唐书·李商隐传》《旧唐书·岑文本传》
        《明史·陈友定传》《宋史·苏易简传》
        《元史·高智耀传》《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梁书·吉翂传》《再与方植之书》
        《容斋随笔·续笔·妇人英烈》《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
        《容斋随笔·三传记事》《北史·元愉传》
        《明史·梅之焕传》《明史·萧彦传》
        《虫鸟之智》《三国志·杨俊传》
        《宋史·凌策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