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侯方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7分)
        重修书院碑记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书院,先太守郑公,尝沿其意而创大之,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卿,接踵其间,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要者几何?具所司,各以闻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石为碑。”而属余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尝沿其意而创大之      沿:承袭                ②资之田几区          饩:粮食
        ③归之名公卿          钜:有名望的            ④具所司              趣:通“促”,督促
        四十年              垂:流传                ⑥未厥施              竟:最终
        ⑦犹书院              过:拜访                ⑧其石为碑            勒:刻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储归之材                各以闻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B.出当世用不绝            而属余之记
        C.条约之议,详要者几何        范公往继之来守者
        D.侵而居之者几何家        何敢辞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有学习的房舍供居住,有田赋提供费用,定期考试
        B.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                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多数人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
        C.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书院也被淹浸而坍塌了
        D.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            于是人才辈出的盛况由此而生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答:                                
        12.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其何敢辞”,结合全文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5分)
        答: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8.D (3分) (⑤将近⑥完成)
        9.A (3分) (A.用来   B.成为;替   C. 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  D.它,代词,指书院;副词,难道)
        10.C (3分) (浸:渐渐、逐渐   湮灭:灭亡,衰落)
        11. (3分)参考译文: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坚守!
        评分标准:“倘”“无以”“垂”“何以”“俾”“克”,翻译正确,各0.5分。
        12. (5分)参考答案:(1)作者敬范文正公以天下为己任,在归德创建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2)作者敬郑公承袭范文正公的事业,扩大规模,继续培养归德的人才,形成了淳厚的学风勉励了很多学子。(3)作者敬王公继续沿承二人的事业,督促官员核实书院的情况,将荒废四十年的书院恢复重建。(4)作者认识到书院的重要性:辅佐朝廷,振兴道义培育贤才(5)作者认识到传承善举的重要性:后代人不忘前辈恩泽,并流传后世;(6)作者的家乡情怀,他身为归德人,曾在归德书院学习,弘扬书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1分,答出五点,即可满分。
        13. (1)参考答案: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为政、外交方面。(2分)学习《诗经》是为了实践、运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参考答案:学以致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附录:文言文译文
        重修书院碑记
        明   侯方域
        顺治八年,燕山文公来到归德郡任太守,第一次与博士弟子谈话,就询问本郡的政务中什么最应该优先关注的。博士弟子回答道:“归德郡有范文正公书院,之前有太守郑公曾经继承范公的事业,并且扩大原有规模,以培养储备归德郡的人才队伍。有号舍供居住,有田地供食物,定期考试。这些措施推行很长时期,归德这地方的名公巨卿,很多都曾在书院里学习,后来走出书院成为当政者,这样的现象没有中断过。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美德兴盛。如今虽然书院已停办,可是讴歌颂扬思慕郑公的恩惠的人,数十年不衰减。我私下认为辅佐朝廷,振兴正道,培育贤才,本郡的政务,应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公曰:“博士弟子所说很正确,总共书院的屋舍者多少间?其中被侵占而有人住进去的有多少家?供应书院粮食的田地有几处?原来负责的官吏依靠这田地租税收入多少年了?考试选拔读书人的日期是哪一月哪一日?规章的讨论,具体并且重要的有哪些?督促相关官员将准确信息交付博士弟子汇总掌握。”从郑公离开归德,书院停办,将近四十年,燕山文公这一下子就恢复起来,太伟大了!
        博士弟子因此说:“这样的举措不可以没有记載的文字。”谨按:创设书院,从宋代范文正公开始。范文正公作读书人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后来主管大政不久,没能完全完成他的大业。但他在任上所操办所安排的事务,大多宏大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即如他在归德做官那样。这之后归德有书院,他就地培养选拔人才之心意,这怎么可一日废止呢?范文正公离开归德,接替他来归德做官的,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以致于书院渐渐就没灭了。经历宋,经历元,到明万历年间,才有郑公再次倡导力推重办书院,那时的人亲身感受郑公的恩泽;直到现在,那些能说出郑公当时办书院事务的遗老,还造访书院遗址,仰头叹息,不忍心离开。难道人情本来就是迁就近期遗忘远期吗?还是能继承范文正公留下的事业,即使遭受兵火丧乱的灾难,书院不至于消亡,其实是郑公的中兴之力?既然这样,那么郑公留下来的事业,又难道能不期待后来人吗!
        天下法令体制,每代都有更替变换,只有学校礼乐诗书之事,开国国君都最终没有改变。创设书院,与学校相补充,是王化的根本,是形成人才辈出盛况的途径,这确实不能一日荒废。可自范文正公创办书院以来,上下千百余年,其间创而建,建而中兴者,仅仅是范公、郑公,及继郑公之后的王公,三人而已。既然这样,那么政事的兴办荒废,难道不看掌政之人吗?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有所坚守!
        王公说:“博士弟子说的很有道理。应该为此树立一块石碑。”并且嘱咐我写这篇记。哎呀!我期望长久守望故乡这片土地,哪敢推辞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新唐书·王忠嗣传》侯方域《李姬传》
        侯方域《八阵图序》刘勰《祝盟》
        侯方域《贾生传》《与宋公子牧仲书》
        《南史·褚彦传》昊澄《送何太虚北游序》
        《明史·蒋贵传》侯方域《马伶传》
        《狡生梦金》方苞《与王昆绳书》
        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明史·陈敬宗传》
        侯方域《悯獐》《阳曲傅先生事略》
        《北史·豆卢宁传》《清史稿·百龄传》
        《新唐书·崔沔传》王士祯《书剑侠事》
        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清史稿·金顺传》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晋书·阮籍传》
        《汉书·卫青传》《清史稿·陈德荣传》
        《贞观政要·安边》《郈成子返璧》
        《元史·杨惟中传》侯方域《赠丁掾序》
        侯方域《宁南侯传》《后汉书·梁鸿列传》
        苏辙《隋论》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