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张耒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无见A于理B而欲以言语C句读D为奇E反覆F咀嚼G卒亦H无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迁、进”等词。
        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五个月的丧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因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情真。
        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D.张耒通过评价前人,表明写文章的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14.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于理”是“见”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故在状语后B处断开;“以……为……”意为“把……当作……”,属于固定结构,故在其后E处断开;“反覆咀嚼”是状中结构,相对独立,单独成句,故在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侧重于抒情”错误,“赋”侧重于写景叙事。故选A。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司马迁和韩愈……平生志向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原文可知,司马迁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遭遇是“负气敢言,以蹈于祸”“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韩愈文风特点是“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故选C。
        13.(1)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4分)
        (2)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务”,致力于,追求;“工”,精巧;“未尝”,未曾,不曾。
        (2)“惟”,只是;“余章末句”,字里行间,只言片语;“感激”,感怀激愤。每个得分点1分,句意1分。
        14.①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
        ②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
        ③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
        ④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
        (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诲人作文以理为主”“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可知,张耒主张写文章以明理为主,遵循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由原文“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文章的精巧。由原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可知,张耒反对过度追求言语句读的新奇。由原文“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可知,张耒追求简朴平淡、疏荡直白的风格。
        【译文】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年时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作《函关赋》,已为众人传诵。张耒在陈州游学,学官苏辙很喜欢他。因而能够结识苏轼并跟从苏轼游学,苏轼也非常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二十岁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阁的身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起初,张耒在颍州时,听闻苏轼的死讯,为他举哀穿丧服,谏官以此上告,于是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在黄州。五年,得以自由行动,住在陈州。张耒仪表俊伟,有出众的才能,笔力刚健,尤其擅长诗词。当时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只有张耒还活着,因此,向他求学的士人很多,分日准备酒菜来请他吃喝。张耒教人写文章强调以理为主,曾著文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的要点(端由),要紧的是明了事理。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追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前人所不曾有过的。水从长江、黄河、淮河、太湖流下来,顺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荡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舒缓为涟漪,鼓动为波涛,激荡为风飙,发怒为雷霆,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是水的神奇变化。江、河、淮、海的水,是道理通达的文章,不求奇而奇就达到了。激荡沟渠来谋求水之奇突,这是对于理并没有见解,而要把言语句读作为奇突,(纵使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效果,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这是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诗更是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乐府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材料二:
        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从他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代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招致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的平生志向郁结于心,因此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的情感。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庙堂的祭祀礼器,达到豪放飘逸、超群高卓的境地,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大义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遗风而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即使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李孝寿传》《宋史·孔文仲传》
        《宋史·贾昌朝传》《宋史·王岩叟传》(二)
        《宋史·王岩叟传》《宋史·李防传》
        《宋史·江万里传》《宋史·杨文仲传》
        《宋史·崔遵度传》《宋史·何郯传》(二)
        《宋史·余靖传》(二)《宋史·杨澈传》
        《宋史·刘清之传》《黄溪夜泊》《宋史·欧阳修传》
        《宋史·魏咸信传》(二)《宋史·魏咸信传》
        《宋史·王德传》《宋史·王曙传》
        《宋史·朱昂传》《宋史·许将传》
        《宋史·王居安传》《宋史·富弼传》(三)
        《宋史·胡旦传》《宋史·李若谷传》(二)
        《宋史·杨亿传》(二)《宋史·王洙传》
        《宋史·杨万里传》(三)《宋史·皮龙荣传》
        《宋史·章惇传》《宋史·卫肤敏传》
        《宋史·尤袤传》《宋史·吕陶传》
        《宋史·刘韐传》《宋史·樊知古传》
        《宋史·孔守正传》《宋史·李煜传》
        《宋史·袁继忠传》《宋史·孙应奎传》
        《宋史·陈遘传》《宋史·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
        《宋史·赵延进传》《宋史·韩缜转》(二)
        《宋史·刘庠传》《宋史·种师道传》
        《宋史·任伯雨传》《宋史·田京传》
        《宋史·王广渊传》《宋史·陈埙传》
        宋史《五年,帝饬百官及诸监司毋得请托》《宋史·张咏传》(二)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