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积微,月不胜日》《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阅读练习及答案

        荀子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问 题。
        【甲】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輶:分量轻。
        【乙】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子 贡 赎 鲁 人 于 诸 侯 来 而 让 不 取 其 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时不胜月
        ②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③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
        9.(1)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2)①季;②难受;③共同;④品行,德行。
        (3)D
        (4)①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②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5)第一篇:积微(积微速成或积微成大)第二篇:察微(明察秋毫或见微知著)。
        理由:文本一开篇运用道理论证积微的重要性;并追溯原因“是何也?”——“积”之大小使然(其为积也大;其为积也小);继而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能积微者速成。文本二开篇通过比喻论证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得出观点“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迹论证: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
         
        参考译文:
        【甲】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那些能够将细微、点滴积累起来的人,能够快速取得成功。《诗经》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乙】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如果能观察到开始时的细微情况,那么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戴士衡传》《新轩乐府引》
        王安石《田公墓志铭》《宋史·张景宪传》
        《荀子·强国》《荀子·儒效》
        《明史·何景明传》《郁离子》序
        《宋史·张邵传》荀子《自知之明》
        《隋书·韦鼎传》《荀子·宥坐·欹器满覆》
        荀子《劝学》《荀子·法行》
        《荀子·性恶》《宋史·赵湘传》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齐人说靖郭君》
        《明史·曾鲁传》《明史·崔恭传》
        《宋史·种放传》《荀子·非相篇》
        《荀子·劝学》《荀子·性恶》《北史·高隆之传》
        杨循吉《况侯抑中官》《李世民畏魏征》
        《论语·克己复礼》《荀子·子道》《明史·曹鼐传》
        《荀子·子道》《荀子·非相》
        《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宋史·喻樗传》
        《南齐书·垣崇祖传》《宋学士文集·李疑传》
        《君子之学》《周书·颜之仪传》
        欧阳修《养鱼记》《荀子·修身》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