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国志·邓艾传》《权书·攻守》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都尉学士,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①。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语之兵赛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材料二: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选自苏洵《权书•攻守》)    
        【注】①司马宣王:司马懿。②方轨:大路。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正确断句位置的答案标号。每断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剑阁之守必还A赴涪B则会方轨C而进D剑阁之军E不还F则应G涪之兵H寡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虞:是指出乎意料的事情,“以备不虞”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以备不测”。
        B.趣:指趋向,奔向,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义不相同。
        C.列陈:意思是布列阵势。这里的“陈”字与“陈利兵而谁何”的“陈”字意思不同。
        D.潜:是隐藏、埋伏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山岳潜形”中的“潜”字词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维败退后,郭淮想向西袭击羌地,就留邓艾驻守在白水以北,姜维派廖化在白水之南驻扎兵营。
        B.邓艾深谙兵法,颇有先见。姜维败退时他建议分兵屯守以防反扑,后又提前占据洮城化解偷袭危机。
        C.邓艾治军严厉,不徇私情。他派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包抄诸葛瞻,战事失利,差点被他斩首示众。
        D.苏洵认为进攻与防守都有三种战术,其中运用正兵的战术打仗,其胜败的结果是最不可以预料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②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15.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中邓艾带兵攻打蜀国使用的战术。
         
         
        答案:
        10.B、D、F(3 分)    
        (参考原文: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11.D(3 分)解析:D 项,两个“潜”字意义相同,都是隐藏的意思。)
        12. A(3 分)解析:“在白水之南驻扎兵营”有误,原文“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这里的“向”字意为“表示动作的方向”,这里“结营”有“进军”之意,所以整句意译为“从白水之南向邓艾的营地逼近”。
        13.(8 分)(1)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这一行动上,有什么可与不可的?”
        (“分”,区别、选择,1 分;“举”,行动、举措,1 分;宾语前置句,1 分;句意 1分。)
        (2)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 “守正道”,用正兵防守,1 分;“将”,将帅、将军,1 分;“木偶人是也”,就和木偶人一样,1 分;句意 1 分 )
        14.(3 分)①邓艾征蜀用的是伏道(伏兵之术);(1 分)
        ②在山谷绝径中,埋伏军队潜行,突然杀入敌军,是为伏道;(1 分)
        ③邓艾带军行走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开路,攀木缘崖,出其不意,攻入蜀国。(1 分)
        【参考译文】
        邓艾,字士载,从小就失去父亲。任都尉学士,因为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战斗不败。景元四年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左边包抄。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超然客公众号
        材料二:
        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用正兵的战术打仗,胜败不可预料;用奇兵的战术打仗,十次战斗可以取胜五次;用伏兵的战术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用正兵所攻击的对象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击的军队,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用奇兵所攻击的城他,不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击的军队,不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如果用伏兵,那么敌人就无城可守,无兵可用。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洵《管仲论》《治天下者定所尚》
        苏洵、苏辙、苏轼《六国论》对比苏洵《权书·子贡》
        苏洵《权书》《苏洵集·议法》
        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心术》(二)
        苏洵《上韩丞相书》苏洵《御将》
        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项籍论》苏洵《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任相》苏洵《礼》论
        苏洵《嘉祐集·书论》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二)
        《族谱后录下篇》《苏廷评行状》苏洵《史论上》
        苏洵《上富丞相书》苏洵《辨奸论》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二)
        苏洵《乐论》苏洵《上余青州书》
        苏洵《明论》苏洵《孙武》
        苏洵《养才》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谏论》苏洵《仲兄字文甫说》
        苏洵《木假山记》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六国论》苏洵《心术》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