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百战奇略·粮战》《汉书·食货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百战奇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也,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节选自《百战奇略·粮战》)    
        材料二:
        贾谊说上曰: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注]也,窃为陛下惜之!超 然 客 公 众 号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夫F赢老G易子H而咬其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
        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
        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    
        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敌我双方对垒相峙、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既要保护好己方的粮食,又要切断敌人的粮饷运输线,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B.官渡之战中,袁绍令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护送粮食。许攸叛袁,向曹操献出偷袭烧粮的计策。尽管身边有人对许攸有所怀疑,但曹操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C.贾谊认为,粮食的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去进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巩固,去作战就能战胜,使远方的人顺附。
        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近40年,公家和个人的积贮都很少。老百姓弃农经商,不生产却吃粮食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也日益滋长,这些都是国家的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
                  
        (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14.两则材料都围绕着“粮食”展开,请简要说明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答案:
        10.(3分)ABE
        11.(3分)D(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夜”名词作状语C“顾”字用法一致)
        12.(3分)A(“一定取得胜利”太绝对)
        13.(8分)(1)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所字结构;语,回答;益,加强。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4分。)
        (2)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俗,风气;贼,祸害;也,判断句标志。一处一分,句意通顺一分,共4分。)    
        14.(3分)①文本一以官渡之战为例,论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1分)②文本二结合国家的现实,阐述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粮食储备。(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的粮饷运输线,则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车运粮,并令(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武装护送,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非常贪财,袁绍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绍而投降了曹操,(许攸)乘机向曹操献计说:“如今袁绍的屯粮所停放的粮食有一万余辆车,但缺乏严密守备,现在如果派出轻装部队进行偷袭,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不出三天,袁绍将不攻自败。”曹操周围有人怀疑,但谋臣荀攸、贾诩却劝曹操按许攸的计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营寨,自率步骑兵五千人,全部换上袁军旗号,士卒口衔枚、马匹嘴勒绳索,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就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问者听后信以为真,全然若无其事之状。曹军顺利抵达后,立即包围其屯粮处,并放起大火,袁军营中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袁绍慌忙丢弃甲仗而逃跑了。    
        材料二
        贾谊进言皇上说: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战国赵将李牧, 常居雁门, 备匈奴》《新唐书·萧铣传》
        《元史·赵世延》《宋史·吴芾传》
        《旧唐书·郑善果传》《宋史·丰稷传》
        《新唐书·陆羽传》《百战奇略·不战》
        《百战奇略·雪战》《宋史·萧注传》
        《孙子兵法·始计》《百战奇略·谋战》《百战奇略·雪战》《李愬谋袭蔡州》
        《金史·张行信传》《孙子兵法·地形》《百战奇略·地战》
        《武王问太公曰》《凡兴兵伐敌》《隋书·张须陀传》
        《宋史·符彦卿》《百战奇略·凡敌人强盛》
        李渔《高低抑扬》《凡欲征伐,先用间谍》《《宋史》云:张齐贤知代州》
        《旧唐书·刘黑闼传》《辽史·耶律安抟传》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通鉴纪事本末·桓温伐燕》《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
        苏洵《明论》《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百战奇略·守战》
        《元史·林兴祖传》《百战奇略·势战》《十七史百将传·晋杜预》
        《周书·泉企传》《明史·李东阳传》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唐太宗讨薛仁杲》《旧唐书·薛仁杲传》
        《宋史·王刚中传》《宋史·李大性传》
        《明史·胡广传》《凡战,若我众敌寡》《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六韬·龙韬·励军》《百战奇略·难战》《宋史·曾几传》
        《新唐书·李栖筠传》《百战奇略·罚战》《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元史·安童传》《明史·叶旺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