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用:因为,由于
B.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 念:思念,惦念
C.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 白:清楚,明白
D.仓皇谢慰而去谢:认错,道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官吏。
C.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权是国之忧患。
C.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答案:
10.(3分)B(念:考虑,思量。)
11.(3分)A(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12.(3分)C(错在“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并非在任期,“家居”即作者告老回乡之后。)
13.(10分)
(1)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渠”、“安得善终”反问句式、“竟”各1分,句意2分。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2)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很大,德行高尚。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
(“有补治化”、“下所司”、“故事”、补充“施行”宾语,各1分,句意1分。给分适用减分制,扣满5分为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