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求人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虞用宫之奇【1】、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2】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3】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4】之本事也。
          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
          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5】。’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释:【1】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虞国的贤臣。【2】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3】许由:古代隐士,相传为尧时人,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4】五常:指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5】无竞惟人:国家强盛只在于有贤人。无竞,没有竞争,意指国家强大。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术一也         术:道理
        B.窍藏不通         窍藏:身体的孔窍和五脏
        C.请属天下于夫子   属:同“嘱”,托付
        D.令叔向聘焉       聘:聘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赂秦而力亏          而君人者而不求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妻以二女
        C.相与枕藉乎舟中      故功绩铭乎金石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遂之箕山之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请北面朝之
        自己要求在北方朝拜他
        B.步不相过
        两脚不能前后交替行走
        C.戚爱习故不以害之
        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
        D.蹇裳涉洧
        提起衣服涉过洧河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春秋》记载,有十二代诸侯因为得贤人所以国安名荣。
        B.许由以啁噍、偃鼠为喻拒绝尧,表明自己不追求虚名之意。    
        C.皋子召来贤者南官虔、孔伯产,于是人们不再怀疑他窃国。
        D.郑国的贤士子产诵诗一首,免除了郑国被晋国攻打的灾难。
        10.请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分析古代贤君是如何寻求贤人的。(6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A
        10.(6分)答案要点:
        ①在态度方面,自降身份,礼遇贤人(以谦卑之态礼待贤人)
        ②在用人观念方面,重才干轻出身(不看贤人的出身贵贱)
        ③在行动上,不辞辛劳四处求贤(亲自到各地求贤人,不辞辛苦)
        【评分参考】结合原文分析略。共3个要点,每点2分,其中结合原文分析1分,“如何”1分。意思对即可。
         
         
        附录:文言文译文
        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治理天下的共有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看,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
        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是无所不做的。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由此看来,国运是可以使之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办法使国运长久,而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    
        尧把天下传给舜,在诸侯面前礼敬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自己的十个儿子给他做臣属,自己要求以臣子身分朝拜他;这是把自己降到最低下的地位了。伊尹是在厨房中服役的奴隶,傅说是殷商的刑徒,两个人都做了天子之相:这是举用最卑贱的人了。禹东行到达樽木之地,太陽升起的九津之山,青羌之野;南行到达交耻,孙朴续椭之国;西行到达三危之国,巫山之下;北行到达人正之国,夏海之滨。(他)四处奔走,毫不懈怠,为百姓忧虑,面色黧黑,周身不适,步履艰难,去寻求贤人,想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这是辛劳到极点了。结果得到皋陶,怕益、直成、横革、之交五人为佐,所以功绩刻在金石上,写在盘盂上。
        从前尧到大泽之中拜见许由,说。“十个太陽都出来了,火把却还不熄灭,不是徒劳吗?您来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够大治,我愿把天下交给您治理。”许由推辞说:“这是为什和呢?要说是因为天下还不太平吧,可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说是为了自己吧,须知鹤鹩在树林中筑巢,树木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占据一棵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喝饱肚皮。您回去吧!我哪里用得着天下?”说罢,就去箕山脚下、颖水北岸种田为生,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的表示。所以贤明的君主任用贤者,不因外界事物使它受到妨害,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因而贤者聚集到他这里来。贤者所聚之处,天地不会降灾,鬼神不会作祟,人们不去谋算。这是五教的根本。
        人们怀疑皋子窃国,皋子把贤者南官虔、孔伯产召来,人们就停止了议论。
        晋君想进攻郑国,派叔向到郑国聘问,借以察看郑国有没有贤人。子产对叔向诵诗说:“如果你心里思念我,就请提起衣服涉过洧河,如果你不再把我思念,难道我没有其他伴侣可选?”叔向回到晋国,说:“郑国有贤人,那里有子产在,进攻不得。郑国跟秦国楚国临近,子产赋的诗又流露出二心,郑国攻不得。”晋国于是停止攻郑。孔子说:“《诗经》上说:‘国家强大完全在于有贤人’,子产只是诵诗一首,郑国就免遭灾难!”   
         



        相关文言文练习
        《吕氏春秋·先己》《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高士传》
        《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
        《惠子谓庄子曰》《吕氏春秋·壅塞·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君子行于道路》《功名》(水泉深则鱼鳖归之)
        《吕氏春秋·贵信》《人有亡斧者》
        《赵襄子使人攻翟》《吕氏春秋·贵直论·贤主所贵莫如士》
        《言者,以谕意也》《君子必辩》《吕氏春秋·具备篇》
        《吕氏春秋·具备》《新书·审微》《吕氏春秋·报更》
        《吕氏春秋·恃君览》《论语·八佾篇》《有道之士固骄人主》
        《吕氏春秋·悔过》《吕氏春秋·慎大览》
        《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今有羿、逢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吕氏春秋·知士》
        《功名大立,天也》《吕氏春秋·离俗览》
        《吕氏春秋·览·察微》《吕氏春秋·顺民》(二)
        《楚庄王欲伐陈》《吕氏春秋·异宝》
        《吕氏春秋·审应览》《吕氏春秋·先识览》
        《吕氏春秋·察传》《说文解字》注解《吕氏春秋·知接》
        《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吕氏春秋·览·慎大》
        《吕氏春秋·贵直论》《高阳应造屋》
        《吕氏春秋·贵公》《次非杀蛟》
        《吕氏春秋》之《义赏》《用民》《齐宣王好射》
        《古之君民者》《吕氏春秋·贵因》
        《吕氏春秋·博志》《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
        《吕氏春秋·顺民》《鲁国之法》
        《列精子高窥井》《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