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人伐英,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草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而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早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今,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史公A曰B余读孟子C书D至梁惠王E问F何以利吾国G未尝不废书H而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词义相同。
C.吊,指抚慰、安慰,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相同。
D.所如,文中指所往、所到,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如”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4分)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4分)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请从材料中列举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3分)
答案:
10.BDG
11. D(用法相同)
12. C(文中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13. ⑴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或: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去),(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拯己于水火之中”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箪、壶”名词活用,各1分,句意1分。)
⑵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使兵力强大(军力强盛);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富,使……富裕,1分;“彊”通“强”,使……强大(强盛),1分;弱,形容词活用,削弱 / 使……弱,1分;句意1分。)
14.①孟子的观点是:古代圣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令。(1分)②周武王、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们的征伐。(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我占领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占领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这样。占领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希望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齐国攻打燕国,要占领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有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还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百姓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百姓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杀了那里的暴君,抚慰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楚国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兴兵)。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利益的确是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谈论关于利益的问题,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喜好利益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采用他的主张。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使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善于攻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所以跟他到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相符。他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述孔子的思想学说,编写了《孟子》七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