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朱熹《与陈侍郎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陈侍郎书
        (南宋)朱熹
        ①昨伏蒙还赐手书,慰藉甚厚,不知所言。以今日天下事论之,其大患之本,固有在矣。盖讲和之计决,而三纲颓、万事隳;独断②之言进,而主意骄于上;国是之说行,而公论郁于下。然为是说者,□不乘乎人主心术之蔽,则亦无自而入。
        ②夫沮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益以祖宗之仇,臣子之所必报而不忘者,苟曰力未足以报,则姑为自守之计以有待焉。今也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顾为卑辞厚礼以乞怜于仇睢;幸而得之,则又君臣相庆。而为此说者之徒,惧夫公论之沸腾,而上心之或悟也,则又相与作为独断之说,附会经训,文致奸言,以深中人主之所欲,而阴以自托其私焉。是盖将重误吾君,使之上不畏皇天之谴告,下不畏公论之是非。
        ③此则既然矣,而旬日之间,又有造为国是之说以应之者,其欺天罔人,抑又甚焉。夫所谓国是者,岂不谓夫顺天理、合人心,而天下之所同是者耶?诚天下之所同是也,则虽无尺土一民之柄,而天下莫得以为非。惟其不合乎天下之所同是,而强欲天下之是之也,故必悬赏以诱之,严刑以督之,而天下之真是非,则有不可诬者矣。不识和议果顺天理、合人心否耶?夫岂国是之不定而然哉?惟其所是者,非天下之真是,而守之太过,是以上下相徇③,直言不闻,卒至危亡而不悟也。
        ④呜呼!此三说者,其为今日大患之本明矣。然求所以破其说者,特在格君心之非而已。明公不在朝廷则已,一日立乎其位,与其颠沛于末流,孰若成己成物之功,一举而两得之也?(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作者写给吏部侍郎陈俊卿的一封信,当时主和派的钱端礼及其党徒利用所谓“国是”劫持士大夫,并想以此取得宰相的位置。陈侍郎对此进行了抗争,作者回信表示支持。②独断:专断,指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③徇:曲意顺从。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而 B.且 C.夫 D.苟
        22.对第②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朝廷当前已经拥有能够报仇的绝对实力。
        B.作者批评了朝廷低三下四乞怜于敌人的防守政策。
        C.作者暗示了反对和议的态度才是朝野之中的多数。
        D.作者认为朝廷政策的失当应该全部归咎于执政者。
        23.分析作者所批评的“讲和、独断、国是”这三大患之间的关系。
        24.综合全文和注释提供的背景,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案:
        21.D22.B    23.①朱熹认为和议阻碍国家的恢复,败坏了君臣、父子之大伦和百姓忠义;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使君主更加骄傲自大,这样会大大误导君主;“国是”的论说盛行,公道的言论郁结在民间。②这三种论说是递进的关系,且愈演愈烈,越来越严重,都是让人大感忧患的涉及国本的事情。(意思对即可)    24.①朱熹指出和议阻碍国家的恢复,败坏了君臣、父子之大伦和百姓忠义,振聋发聩。②朱熹认为探求攻破这些言论的方法,特别是要批评、端正君王心中不好的念头,直指问题的根本。③朱熹指出作为臣子应有的担当,在其位谋其政,为国为民。(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昨天承蒙您回赐手写的书信,心里感到非常安慰和感动,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拿当今天下的国家大事讨论,让人大感忧患的涉及国本的事情,本来就有。讲和的计策一旦决定,三纲倾頽,万事毁灭;独断专行(指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的言论被采纳,而主上的心思更加骄傲;探讨“国是”的论说盛行,公道的言论郁结在民间。可是宣扬这种论说的人,如果不是乘皇上心思被蒙蔽的契机,那么就无法自行进入(朝廷)。
        使国家恢复的大计策受阻无法施行的,就是讲和的论说。更因为祖宗的仇根,臣子一定要报仇并且不敢忘却。如果说力量不足不能够报仇,那么姑且采用自保的计策来等待时机。现在不能进攻,也不能防守,反过来却做用卑微的言辞丰厚的礼物来向仇人乞求怜悯同情的事,侥幸得到同情,那么君臣又相互庆贺。说(讲和)这种言论的那类人,害怕人们的议论沸腾,或者皇上的心窍突然开悟,就又一起宣扬独断(指君主绕开官僚体制而独自决策)的言论,来深深戳中皇上心中所想。依附五经的教训(或准则)发表文雅深致的奸邪的言论,可是私下里却是用来谋取私利的。这种做法大概会大大误导我们的君主,使他在上不畏惧上天的告诫,在下不畏惧世人公道的是非对错的言论。
        这事已经是这样了,可是十天的时间,又有编造“国是”的论说来应和的人,他们瞒天骗人,大概又严重了。所说的“国是”,难道不是顺应天理,合乎民心,天下之人所共同认可的吗?确实是天下人所认可的,那么即使没有寸土的一位普通百姓的把柄,天下之人不能认为是错的。只有不合乎天下人所认同的,却强行想要天下之人认为对,所以一定用悬赏来诱导民众,用严厉的刑罚来督促民众,可是天下的真正的是非对错,是不可以诬蔑的。不知道议和是顺应天理,合乎民心?难道国事不确定才会这样吗?只是他们认为对的,并不是天下人真正认为对的,防守过度,所以上上下下曲意顺从,正直的言论不被皇帝听闻,最终导致国家危亡却不醒悟。
        唉!这三种论说,它们就是让人大感忧患的涉及国本的事情已经很明确了。可是探求攻破这些言论的方法,特别是要批评、端正君王心中不好的念头啊。你不在朝廷就算了,一天在这个位置上,与其颠沛流离在下游,怎么比得上成就自己成就事业上的功劳,一举两得呢?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宋庆礼传》《赵希乾传》
        欧阳修《仲氏文集序》《汉书·严助传》
        《三国志·毋丘俭传》袁枚《帆山子传》
        杜琼《雪屋记》《元史·刘秉忠传》
        《宋史·刘综传》聊斋志异《东郡某人》
        朱熹《上宰相书》朱熹《黄子厚诗序》
        朱熹《庐山卧龙庵记》欧阳修《文惩范公神道碑铭》
        资治通鉴《魏知古》《新唐书·蔡廷玉传》
        《三国志·蒋琬传》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
        《明史·周洪谟传》《宋史·何灌传》
        《明史·席书传》白居易《太湖石记》
        《明史·尤世威传》朱熹《百丈山记》
        《明史·吴世忠传》朱熹《宋若水传》
        张岱《王谑庵先生传》《汲黯传》
        《国初群雄事略》苏轼《醉白堂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