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卿曹各当徇公忘私,勿雷同也!”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B.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C.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D.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炀帝,指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统治后将杨广的谥号改为“炀”。 B. 侍郎,我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代为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的主长官。 C. 门下,指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唐朝曾改名为黄门省,故亦称“黄门”。 D. 敕,本义为告诫、命令,后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即为奉皇帝命建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宗英武刚毅,大臣们朝见他时都慌张失措。得知此事后,他每次上朝见臣子奏事时,都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能听到规谏之言。 B. 太宗认为臣子一味阿谀奉承君主以求富贵的做法可能会致使自己难以善终,并因此告诫公卿大臣们应明辨得失、直言敢谏。 C. 太宗认为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恰当的方式,也要学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能因此而造成仇怨隔阂。 D. 太宗责备黄门侍郎王珪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认为这是万民的灾祸和政治的隐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 14.从唐太宗的身上,可以总结出哪些古代明君为政治国的做法?(3分)
答案:
10.A【解析】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 11.B【解析】侍郎是副长官。 12.D【解析】没有责备王珪,另外“为了顾及一些人的颜面,避开私人恩怨,明知犯下错误也不加驳正的做法”也并非王珪的做法。 13.(1)如果君主不听劝谏还认为自己贤能,他的臣子迎合奉承,那么君主失去国家后,臣子怎能独自保全!(“苟”:如果,“自贤”,自认为贤能,“全”,保全。三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了,即使这中间有极少能够幸免的人,也要被当时的舆论贬斥。(“虽”:即使,“得”:能够、得以,“为...所...”表被动。三点各1分,句意通畅1分。) 14.①善听谏言,善待忠直大臣;②任人唯贤,不拘泥于出身;③克制私欲,维护百姓利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大臣们入朝觐见他时,都(因畏惧而)举措失常;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奏,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希望听到规谏的言论。他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貌,一定要借助明亮的镜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善待忠直的大臣。如果君主不听劝谏还认为自己贤能,他的臣子迎合奉承,那么君主失去国家之后,臣子怎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来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人也被杀。你们应把这当作教训,政事有得有失,不要吝惜,尽情发言!”有人上书称秦王府的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担任皇宫守卫。太宗对他说:“我把天下当作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兵之外都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不是让我的恩德广布天下的办法。”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诽谤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我的这个(举动的)意图。”从此以后二十年来,风尚习俗质朴淳厚,衣服没有织锦刺绣,官府与百姓都很富足。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来相互监督检查,中书省起草诏书有时会出现差错,那么门下省应当纠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驳争论,一定要追求极其恰当(的方式),放弃自己的意见听从他人,又有什么损害呢?近来有人维护自己的缺点,造成仇怨隔阂,有人为了避开私人恩怨,明知有错误也不加纠正,顾及一个人的脸面情谊,成为万民的灾祸,这是灭亡国家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朝中内外的官吏追求相互服从,在那时,他们都认为自己有智慧,祸患不会殃及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都灭亡了,即使这中间有极少能够幸免的人,也要被当时的舆论贬斥,(这样的评价)永远不会磨灭。你们每个人都应顺从国家的利益,忘却个人利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太宗对身边的近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丽的珠宝,会割开身体来藏它,有这样的事吗?”身边的近臣答道:“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他们爱珠宝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官吏接受贿赂而伏法,和帝王谋求奢靡的欲望而使国家灭亡,这与那些可笑的胡商有什么区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