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说苑·贵德》《颜氏家训·治家第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颜氏家训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财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下之为恶尚不可止。今隐公贪利,而身自渔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国人,国人安得不解于义?解于义而纵其欲,则灾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言灾将起,国家将乱云尔。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坩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凡人A之性B莫不C欲善D其E德F然G而H不能J为善K德者L利M败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鄙,指鄙吝,庸俗、浅陋,与《孔雀东南飞》中“人贱物亦鄙”的“鄙”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B.八佾,指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佾,舞列。古时一价八人,八价就是六十四人。此指鲁隐公僭用天子才能举用的八队舞乐。
        C.化,教化,材料中加点的两个“化”意义和用法均相同,但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化”意思不同。
        D.竖子,指未成年的人,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天子曾派家父、毛伯向诸侯索取助丧的财物,《春秋》书上讥讽了他这种行为。
        B.国君会像风吹草伏一样改变下面的人,鲁隐公对道义懈怠而放纵自己的私欲,会导致灾害的发生,臣民也会变得邪僻。  
        C.治理家庭要赏罚分明,梁孝元帝时,一位中书舍人治家有失法度,过于严苛,被妻妾所杀。
        D.孔子认为,奢侈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人要做到施舍于他人而自己又不奢侈,节俭但又不吝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
        (2)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14.《礼记·大学》中说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谓治国先治家,二者有着共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3分)BFL  【解析】原句标点为: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11.(3分)C  【解析】A项,“人贱物亦鄙”的“鄙”,谦辞,指轻贱,低贱;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八佾,指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佾,舞列。古时一偷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此指鲁隐公僭用天子才能举用的八队舞乐。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隐公是诸侯,只能用六佾。C项,材料一“以此化于国人”的“化”指教化,为动词;材料二“夫风化者”的“化”指风俗,教化,为名词。二者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况修短随化”的“化”指造化,自然,与前两者意思不同。D项,“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指小子,对人的蔑称。  
        12.(3分)C  【解析】原文中“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可以得知应为赏罚适度。
        13.(8分)
        (1)(4分)因此做国君的人,应该明白重视德行而轻视私利的道理,并以此来引导在下的臣民。(得分点:“贵”:重视;“贱”:轻视;“道”:引导。各1分,句意1分)
        (2)(4分)如今北方的风俗,大部分家庭都能勤俭节约,以保障衣食所需;而江南地区的风俗较为奢侈,大多比不上北方人会持家。(得分点:“率”:皆,都;“赡”:足,充足,保障;“不逮”:不及,比不上。各1分,句意1分)
        14.(3分)①两者都为风化教育之事,均是由上而下推行(上行下效),前人影响后人;②治家的宽严标准也要像治国一样恰当合度。(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人的本性,没有不想使自己品德优秀的,但是不能使自己品德优秀的原因,是由于私利败坏了它。所以君子以谈名利为羞耻。谈名利尚且感到羞耻,何况存心追求私利呢?
        周天子曾派家父、毛伯向诸侯索取助丧的财物,《春秋》书上讥讽了这种行为。所以说天子好利,诸侯就贪婪;诸侯贪婪,大夫就鄙吝;大夫鄙吝,平民就会盗窃。在上的人改变在下的人,好像那风吹草伏一样。因此做国君的人,应该明白重视德行而轻视私利的道理,并以此来引导在下的臣民。即使这样,在下的臣民做坏事还不一定能禁止。如今鲁隐公为贪图私利,亲自到济水上去捕鱼,并且还僭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队乐舞,用这些行为来教化国内的百姓,百姓怎么不对道义懈怠呢?对道义懈怠而放纵自己的私欲,那么灾害就会发生,臣民就会变得邪僻了!所以隐公元年就开始记载螟灾,是说灾祸将要发生,国家将要动乱,如此等等。
        材料二:
        风化教育的事,是由上而下推行的,前人影响后人。因此,如果做父亲的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做兄长的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讲情义,妻子就不会温顺。假如父亲慈爱有加而子女忤逆不孝,兄长友爱备至而弟弟倨傲不恭,丈夫情谊深厚而妻子盛气凌人,那这些人就是天生的凶恶之徒,只能用刑罚杀戮去威慑他们,不是教育感化所能改变的。
        梁孝元帝时,有一位中书舍人,治理家庭有失法度,处事过于严厉苛刻。结果,他的妻妾就共同买通刺客,趁他喝醉时把他杀了。如果在家庭内部取消鞭笞一类的体罚,那么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如果国家的刑罚施用不当,那么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要像治国一样恰当合度。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即使一个人像周公那样富有才华和美德,只要他骄傲又吝啬,也就不值一提。”这样说来,那就是可以节俭而不可以吝啬。节俭,是指合乎礼制的节省;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加救助。现在舍得施舍的人就奢侈无度,节俭的人又吝啬小气;假如能施舍于他人而自己又不奢侈,能做到勤俭节约又不吝啬,那就好了。   
        百姓生存的根本,是种植庄稼以解决吃饭的问题,种植桑麻以解决穿衣的问题。蔬菜瓜果的积储,来自果园菜圃的生产;鸡肉、猪肉等美食,来自鸡窝猪圈的畜养。至于房屋器械、柴草蜡烛等,无不来源于耕种养殖之物。那些善于经营家业的人,不用出门生活所需的物品就足够用了,家里所缺的只是盐井罢了。如今北方的风俗,大部分家庭都能勤俭节约,以保障衣食所需;而江南地区的风俗较为奢侈,大多比不上北方人会持家。
         



        相关文言文练习
        《北史·源子邕传》《荀子·劝学》《夫学者是犹种树也》
        《宋史·刘述传》苏轼《万石君罗文传》
        《宋史·罗点传》《宋史·太祖本纪》
        《宋史·张阐传》《宋史·赵子崧传》
        《后汉书·刘茂传》《田婴善剂》
        《隋书·元胄传》《颜氏家训·勉学》(二)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颜氏家训·风操篇》
        《汉书·傅喜传》《资治通鉴·永元十四年冬,十月》
        《明史·胡濙传》《颜氏家训·勉学篇》
        《荀子·劝学》《颜氏家训·勉学》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新唐书·侯君集传》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
        《宋史·施师点传》《晋书·罗含传》
        《明史·张鹏传》《后汉书·耿恭传》
        袁中道《听雨堂记》《颜氏家训·慕贤》
        《宋史·陈韡传》《宋史·赵子潚传》
        㣿洵《彭州圆觉禅院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