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世家·郑》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郑)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bèi)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早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穆公。穆公元年春,秦穆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初,往年郑文公之卒也,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秦兵故来。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
        (节选自《史记·世家·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B.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C.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D. 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十六年,王公年次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代,本国诸侯王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
        B. 文公,公,春秋时期爵位名;文,谥号,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
        C. “怨襄王之与卫滑”中的“与”与《六国论》“与蠃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
        D. 后稷,帝喾之子,周部落始祖,辅佐大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尊为五谷之神。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国攻打滑国,郑文公不尊崇周襄王的请求,囚禁了周襄王的使者,并与周襄王兵戎相见,最终没有打赢。
        B.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这成为秦晋联军讨伐郑国的原因之一。
        C. 郑国公子子兰能够回国被立为太子并即位为穆公,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D. 郑国守城官缯贺出卖国家情报,引来秦军,郑国爱国商人弦高诈称犒军骗走秦军,秦军在崤山被晋军击败。
        13. 春秋之义,汉语成语,指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核心是王命为重。请分析“春秋之义”在叔詹身上的体现。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齐桓晋文之事》)
        (2)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
        10. B【解析】句意: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

        “尽已死”作“夫人子”的谓语,结构完整,“死”后断开,“余庶子”作主语,偏正结构,“余”作定语,之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孰大焉”意思是: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要有和它搭配的主语,所以“利”放后一句,表示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据此排除D。

        11.B【解析】B.“威严尚武坚强睿智的人死后可以谥为‘文’”错,应该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谥为“文”。  

        12. A【解析】A.“郑文公……最终没有打赢”错,根据原文“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所以是周襄王没有获胜。    

        13. ①叔詹提请郑文公应该以礼对待重耳。②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建议,叔詹又提出要杀掉重耳。③晋国讨伐郑国时叔詹为了救国,自杀而死。

        【解析】解答这题,找到叔詹以王命为重的具体事例即可。

        根据“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可知,叔詹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流亡到郑国的晋国公子重耳的品德和才识有深刻的认识,知道重耳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叔詹见郑文公因为缺乏对重耳的正确认识而慢待重耳,就劝谏郑文公尊重厚待重耳,但郑文公不听。

        根据“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可知,叔詹见郑文公不能厚待重耳,怕重耳将来登上晋国君位后成为郑国的祸患,就劝郑文公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

        根据“‘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原也。’乃自杀”可知,后来,果然像叔詹预料的那样,重耳成为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君位后,兴兵讨伐郑国,重创郑国,叔詹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14. (1)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2)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得分点】(1)“权”,动词,称量,衡量;“然后”,这样以后;“度”,动词,量(长短);第二个“然”,这样。

        (2)“可欲”,名词,想要得到的东西;“自戒”,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戒自”,警戒自己;“有作”,大兴土木;“安”,使动用法,使……安宁。

        【参考译文】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文公的弟弟叔詹说:“重耳是贤人,又与咱们同姓,处境窘迫经过您处,您不能对他无礼。”文公说:“诸侯中路过此处的逃亡公子有很多,怎么都能按礼招待他们呢!”叔詹说:“您如果不礼待他,就杀死他;不杀,他假使返回国内,就是郑国的忧患了。”文公不听从叔詹的意见。

        三十七年的春天,晋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即位了,这就是晋文公。秋季,郑国攻入滑国,滑国唯郑命是听,不久,滑国又亲附卫国,于是郑国又攻打滑国。周襄王让伯犕替滑国说请,郑文公怨恨惠王曾逃到栎,是文公的父亲厉公护送惠王回朝复位的,但惠王却没有赏赐厉公爵位俸禄,又怨恨襄王亲附卫国、滑国,所以文公不听从襄王为滑国的说请反而囚禁了伯犕。襄王十分生气,联合翟人攻打郑国,没有获胜。

        四十一年,郑国帮助楚国攻击晋国。因晋文公当年路过郑,郑对他无礼,所以郑国背叛晋国帮助楚国。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包围郑都,讨伐郑君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文公路过郑国时郑君无礼的罪行。

        当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厌恶其他各位公子,都赶走了。子兰逃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包围郑都。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晋国这时想得到叔詹并杀死他。郑文公很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听到这个情况,告诉郑君说:“我曾对您说,要杀死重耳,您却不听从我的意见,晋国终于成为我国的忧患了。可是晋国之所以包围郑都就是因为我,我死了而能赦免郑国,这是我的心愿。”于是叔詹自杀了。郑人把叔詹尸首送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想见一下郑君,污辱他后再离去。”郑人担心这件事,就派人私下对秦国说:“打败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并非对秦国有利。”秦军听后才撤军。晋文公送子兰到郑国做太子,借机通报了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姞的女儿是后稷的元配,她的后裔应当有兴发的,子兰的母亲就是他的后裔。况且夫人的儿子都已不在世了,剩下的儿子没有比得上兰贤能的。现在晋国包围郑都很急迫,晋国替子兰请求回郑,没有比这个条件更好的了!”于是郑国答应了晋国,与晋国订立盟约,终于立子兰为太子,晋军才撤走。

        四十五年,郑文公逝世了,子兰即位,这是穆公。穆公元年的春天,秦穆公派三位将军率军想攻打郑国,到了滑国,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诈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所以秦军没再继续进军就回国了,晋军在崤打败秦军。当初,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所以秦军才来攻打郑国。三年,郑国派军跟从晋国攻打秦国,在汪打败秦军。




        相关文言文练习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孝文本纪》
        《史记·李斯列传》三篇对比《史记·吕不韦列传》(二)
        《史记·刘敬传》《史记·准阴侯列传》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
        《史记·平准书第八》《史记·鲁仲连传》(二)
        《史记·苏代传》《史记·李斯列传》(二)
        《史记·平淮书》《史记·田仁传》
        《史记·田儋传》《史记·伍子胥列传》
        《史记·戎王使由余于秦》《李牧守边》
        《史记·淮阴候列传》《史记·鲁仲连传》
        《史记·张廷尉释之者》(二)《史记·三王世家》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朝鲜列传》
        《史记·燕召公世家》《史记·孔子世家》(四)
        《史记·管晏列传》(三)《史记·孔子世家》(三)
        《史记·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叔孙通传》
        《史记·乐毅传》(二)《史记·司马穰苴传》
        《史记·张良传》《史记·卫青传》
        《史记·穰侯列传》(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史记·苏秦列传》(二)《史记·曹相国世家》(二)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二)
        《史记·灌将军夫者》《史记·老子传》
        《史记·彭越传》《史记·货殖列传序》(二)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史记·春申君列传》《史记·货殖列传》(二)
        《魏公子列传》(三)《史记·孝景本纪》《大史公自序》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