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
六、对比阅读
【甲】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乙】
扬州清明
【明】张岱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①。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规妆藻野,袨服②缛③川。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④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⑤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⑥;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方美人⑦之思,而余目盱盱⑧,能无梦想!
(节选自《陶庵梦忆》,有删减)
【注】③展墓:扫墓。②袨(xuàn)服:华美的衣服。③缛(rù):繁密的彩饰,这里作动词用,解释为“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④高阜(fù):高山。⑤阮(ruǎn):一种弦乐器。⑥横披:长条形的横幅。⑦西方美人:出自《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表达出对圣明君主的企盼,对故国的思念。⑧盱(xū):瞪大眼睛直视。
6.从甲诗的“______”字和乙文中的“______”字看出清明这一天出城的人非常多。
7.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方法 |
例句 |
解释加点字词 |
借助课内积累 |
是可谓善学者矣 |
(1)是日( ) |
借助常用成语 |
老少咸宜 |
(2)无不咸集( ) |
借助相邻字词 |
劈阮弹筝 |
(3)劈阮弹筝( ) |
借助课内积累 |
年且九十 |
(4)舒长且三十里焉( ) |
8.本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鲜活的“清明扬州图”,请展开想象,分别描述划横线句子的画面。
(1)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
(2)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
9.为了更好地传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扬扬和州州设计了“清明”宣传海报(见下图),其中还需增加对清明习俗的介绍,请你根据以上诗文内容简要概括。
10.对于扬州清明之景,作者如何评价?请结合下句加点字,进行分析。
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拟。
11.甲诗和乙文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6. 半毕
7.这都弹奏将近
8.(1)长塘青草上,人们骑马奔跑,踏青打猎;高山和平地上,人们有的斗鸡,有的踢球,热闹非凡。
(2)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坐在马车上,被外面的热闹吸引,不禁卷起帘子;婢女们带着倦意归来,山花随意地插着。
9.清明有扫墓、踏青、放风筝、蹴鞠等习俗。(写出两点即可)
10.“惟”是“只有”的意思,“差”是“稍微”之意,作者强调只有西湖的春天、秦淮河的夏天、虎丘的中秋能和扬州清明略可比较,足以见得扬州清明之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突出了作者对扬州清明景象的赞美之情。
11.两篇诗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清明的繁华、热闹景象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在于,乙文张岱在文末感叹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繁华转眼成空梦,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故国之思。
参考译文:
【乙】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展拜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展拜完。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来来回回,不辞辛苦。从扬州城钞关至古渡桥、天宁寺、蜀冈平山堂一带,打扮靓丽,穿着华丽服装春游的人们,像水藻一样布满山野,像繁密的彩饰一样布满川野。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伎,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浪子们比武打架,孩子们放飞风筝,老和尚念叨经文,盲人说书讲故事,站立着的人众多,蹲着的人也数不胜数。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