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良论
(清)龚自珍
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开丸,古之所谓神技也。戒庖丁之刀曰:多一割亦笞汝,少一割亦笞汝。韧伯牙之弦曰:汝今日必志于山,而勿水之思也。矫羿之弓,捉僚之丸曰:东顾勿西逐,西顾勿东逐。则四子者皆病。
人有疥癣之疾,则终日抑搔之;其疮痛,则日夜抚摩之,犹惧未艾,手欲勿动不可得。而乃卧之以独木,缚之以长绳,俾四肢不可以屈伸,则虽甚痒且甚痛,而亦冥心息虑以置之耳。何也?无所措术故也。
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政道者,天子与百官之所图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行政道而惟吾意之所欲为,天子百官之所以南面而权尊也。为天子者,训迪其百官,使之共治吾天下,但责之以治天下之效。不必问其若之何而以为治,故唐、虞三代之天下无不治;治天下之书,莫尚于六经,六经所言,皆举其理、明其意,而一切琐屑牵制之术,无一字之存,可数端瞭也。
约束之,羁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谕不绝于邸钞。部臣工于综核,吏部之议群臣,都察院之议吏部也,靡月不有。府州县官,左顾则罚俸至,右顾则降级至,左右顾则革职至。其不罚不议者,例之所得行者,虽亦自有体要,然行之无大损大益。盛世所以期诸臣之意,果尽于是乎?
夫聚大臣群臣而为吏,又使吏得以操切大臣群臣,虽圣如仲尼,才如管夷吾,直如史鱼,忠如诸葛亮,犹不能以一日善其所为,而况以本无性情,本无学术之侪辈耶?
夫乾纲贵裁断,不贵端拱无为,亦论之似者也。然圣天子亦总其大端而已矣。至于内外大臣之权,殆亦不可以不重。权不重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偷,偷则敝。权不重则民不畏不畏则狎狎则变待其敝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戒庖丁之刀曰 戒:告诫
B.则四子者皆病 病:困窘
C.本无学术之侪辈耶? 侪辈:无名之辈
D.不贵端拱无为 无为:无所作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疥癣之疾 不知东方之既白
B.而亦冥心息虑以置之耳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莫尚于六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权不重则气不振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古代传说中的“神技”为喻,抨击了清王朝操切大臣、不肯放权,大胆提出以君臣共治天下的主张。
B.用繁琐的法令约束百官,就会助长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苟且偷安之风,大臣和吏胥团结一心才能长治久安。
C.这篇政论文要求君主在大臣们履行职责时不要过多干涉,流露出强烈的现实危机感和变法革新的时代要求。
D.作者有感而发,以古今之治的对比来突出问题,又以对偶、排比、反问等手法来加强语气,慷慨激愤,很有感染力。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权 不 重 则 民 不 畏 不 畏 则 狎 狎 则 变 待 其 敝 且 变 而 急 思 所 以 救 之 恐 异 日 之破坏 条 例 将 有 甚 焉 者 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今日必志于山,而勿水之思也。
(2)但责之以治天下之效,不必问其若之何而以为治。
答案:
14.C
15.C
16.B
17.权不重则民不畏/不畏则狎/狎则变/待其敝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矣。
18.(1)你今天一定要把心意寄托在高山,而不要想着流水。
(2)只把国家治理好(为目的)去要求他们,不必过问他们怎样去治理的。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侪辈:一类的人。句意:何况那些本来就没有学问的人呢?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独。
B.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C.于:介词,都表比较。
D.则: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大臣和吏胥团结一心才能长治久安”于文无据。原文“为天子者,训迪其百官,使之共治吾天下,但责之以治天下之效。不必问其若之何而以为治”说的是天子与百官要各司其职。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权不重民众就不怕,不怕就会轻视侮慢法律,轻视法律就会发生变乱。等事情糟了,变乱发生了,才急于想办法补救,恐怕那时破坏条例的情况将更加严重。
两个“不畏”形成顶真修辞,分属不同的句子,故中间要断开;两个“狎”也是顶真,中间断开;“狎”与“变”是两个动词,中间用“则”连接,句意和结构完整,“变”后断开;“待”是动词,“其敝且变”是“待”的宾语,“而”连词表顺承,“而”前断开;“所以救之”是所字结构,作“思”的宾语,其后断开;“异日之破坏条例”是主谓短语作“恐”的宾语,其后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权不重则民不畏/不畏则狎/狎则变/待其敝且变/而急思所以救之/恐异日之破坏条例/将有甚焉者矣。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志,动词,寄托;勿水之思,宾语前置,不要想着流水。
(2)但,只;责之以治天下之效,状语后置,把国家治理好(为目的)去要求他们;若……何,对……怎样。
参考译文:
庖丁宰牛,伯牙弹琴,后羿射箭,宜僚耍弄弹丸,这些是古代传说的神技。但是如果警告举刀宰牛的庖丁说:多割一刀就要鞭挞你,少割一刀也要鞭挞你,强扭伯牙的琴弦说:你今天一定要把心意寄托在高山,而不要想着流水;强扳了后羿的弓,握住宜僚的丸,对他们说:你要向东看,不准往西找目标,你要往西瞧,不准向东找方向。这样一来,这四个人也就困窘不堪了(毫无办法施展他们的神技了)。
一个人生了疥癣就会整天搔痒,长疮伤皮了就要日夜抚摩它,还担心不止,想不动手也不可能。现在却强迫着他躺在一根独木上,用长长的绳子把他捆住,使他的手脚不能伸缩,那么,他虽然痛得厉害,痒得难熬,也只好死了心,不去想它,让它痛痒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不能采取什么办法。
法律条令,是下级官吏要遵守执行的,治国大计,是皇帝大臣们所要谋划的。拘守法令而不敢变更,小官小吏只能卑躬屈膝地侍立。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确定治国大计,这是皇帝和大臣们地位尊贵、权力极大的表现。作为一个皇帝,教育和启发他的大臣,使他们跟自己一道治理国家,只要求他们把国家治理好,不必过问他们怎样去治理。因此唐、虞三代的国家没有不治理得好好的。治理国家的书,没有高出六经的。六经里面所讲的,都是举出治国的大道理,阐明重要意义的,凡是琐琐碎碎的牵制人的办法,却一字不提。从这几点可以一目了然。
(现在的情况怎样呢?)又是约束,又是牵制,朝廷中的一二品大臣,早上见到皇帝要摘帽请罪,晚上见到皇帝也要摘帽请罪,议处、察议官员的命令,在朝廷官报上从不间断。各部官员只是善于统计核对这类琐事,吏部议处各部官员,都察院议处吏部,(这些互相牵制的事情)没有一个停止过。各府、州、县的官吏向左一看降薪的处分来了,向右一看降级的处分来了,向左右看革职的处分又来了。那些不受罚、不受处分的,那些按照条例准许自行其是的官吏,虽然办得合乎规格要领,然而办了既不会对国家有什么大益处也不会有大害处。承平之世,对臣子们的期望,难道真的就是这样吗?
把大臣官员集中起来使他们成为唯唯诺诺的小吏,又使小吏能够操纵大臣官员,那么,即使有仲尼那样的圣贤,管夷那样的能干,史鱼那样的耿直,诸葛亮那样的忠诚,也不能够有一天做好他们的工作,何况那些本来就没品德,没有学问的人呢?
君权重要的是有决断,不在无为而治,这种说法似乎也有点道理的。但是圣明天子也不过是主掌那些最重大的大政方针就够了。至于内外大臣的权力,恐怕也不可以不重。权不重就不够气势,不够气势就会敷衍马虎,敷衍马虎就会把事情办糟。权不重民众就不怕,不怕就会轻视侮慢法律,轻视法律就会发生变乱。等事情糟了,变乱发生了,才急于想办法补救,恐怕那时破坏条例的情况将更加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