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皎《高僧传》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①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有三兄并髫龀①而亡。父恐祸及显,三岁便度为沙弥②,居家数年,病笃欲死,因以送还寺,信宿便差,不肯复归。十岁遭父忧。叔父以其母寡独不立,逼使还俗。显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远尘离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
②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晋隆安三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显任缘委命直过险难。有顷,至葱岭。岭冬夏积雪,山路艰危壁立千仞。昔有人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又蹑悬緪③过河数十余处,皆汉之张骞、甘父④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风暴起。慧景噤战不能前。语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所经历三十余国。
③将至天竺。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气俊远。显虽觉其韵高而不悟是神人。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⑤大弟子也。”显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横石塞于室口,遂不得入。显流涕而去。
④后至中天竺。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自书写。于是持经像,寄附商客,到师子国⑥。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顾影唯己,常怀悲慨。
⑤停二年,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复随他商东适广州。举帆二十余日,夜忽大风,合舶震惧。众咸议曰:“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不可以一人故,令一众俱亡。”共欲推之。法显檀越⑦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众咸恸惜。
(选自五代梁释慧皎《高僧传》,有删改。)
【注释】①髫龀:年幼。髫:音tiáo,龀:音chèn。②沙弥:初出家的男性佛教徒。③緪:粗绳索,音ɡēnɡ。④甘父:胡人,奉汉武帝命,扈从张骞出使大月氏。⑤头陀迦叶:头陀:僧人。迦叶:指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⑥师子国: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⑦檀越:施主,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宿便差 差( ) (2)遇寒风暴起 暴(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常慨经律舛阙 ( )
A.艰困散佚 B.违逆阙如 C.错乱缺失 D. 迷失不顺
(2)坐载此沙门使我等狼狈 ( )
A.安坐 B.徒然 C. 恰巧 D.由于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四 顾 茫 茫 莫 测 所 之 唯 视 日 以 准 东 西 望 人 骨 以 标 行 路 耳
18.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法显檀越厉声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门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
19.上文第①段介绍法显叔父想让法显还俗尽责,但是最终作罢,是因为: 。(3分)
20.世人称誉法显是早于唐代玄奘的天竺取经第一人,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经文,《大唐西域记》“论赞”称玄奘在印度“亲承梵学”,但“无忘返迹”,“逾葱岭之危磴,越沙碛之险路”,回到故国。法显与玄奘的经历、成果和精神相似,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评析。(5分)
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15.(2分)
(1)差( 同“瘥 chài”,病愈 ) (2)暴( 突然 )
16.(2分)(1)C (2)D
17.(3分)
四 顾 茫 茫 /莫 测 所 之 /唯 视 日 以 准 东 西 /望 人 骨 以 标 行 路 耳
18.(5分)答案示例:
法显的施主以严厉的声音呵斥那些商人:“你们如果要把这个和尚扔下船,那也应当我把一起扔下去,不这样的话,你们现在就先杀了我。”
19.(3分)答案示例:
法显认为自己出家本不是因为有父母亲,而是自己想要远离尘俗;叔父虽希望法显还俗尽责奉亲,但发现其对佛教信仰坚定,说法在理。
20.(5分)答题示例:
法显和玄奘都是从长安出发,途经沙漠、雪山,经过三十多国,最终到达天竺,后又历经艰险回国;其成果是在天竺学习梵文,取回经书佛像。法显为了解决经书讹误缺失的问题,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远赴天竺,学成后又坚定返国,其意志坚定,精神伟岸。法显和玄奘的取经故事启发今天的学子:在学习和事业上树立远大志向,并为此不懈奋斗,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