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君臣相遇遇:投合契合
B.当缘恩之厚薄缘:依据凭借,以……而定
C.一无所间间:差别不同
D.急于小罪急:急速迅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未之有也②夫上之不信于下
B.①臣或犯之②今或责小臣以大体
C.①信其所轻②待之过薄之所致
D.①小臣不可委以大事②夫以四海之广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内尽心膂,外竭股肱
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
B.川壅而溃,其伤必多
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C.职非其位,罚非其辜
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
D.五帝可俯而六矣
就可以俯瞰五帝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
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10.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太宗提出具体的“十思”来“积德义”,本文同为魏征的谏言,试结合全文概括魏征建议君王应如何做以达到“君臣相遇”。(6分)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红楼梦》中有不少与“作诗”相关的情节,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等,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深刻?请简单介绍情节,并说明理由。(4分)
(2)有人评价《红楼梦》中小说人物所写之诗是“按头制帽”。请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一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
答案:
二、(共28 分)
6. D 7. C 8、D 9、D
10、答案要点:
对臣子以礼相待
伯任自己所选之人
不要随意改变任职的原则
职位低的不委以大任,职位高的不因小错责备。
不要以个人好恶心情评判臣子
统一准则,公平对待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 分,意思对即可。)
11. (1)答案要点:
理由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典型环境塑造等角度写。
(评分标准:情节2 分,理由 2 分。情节泛泛而谈,与后面理由无勾迹只分别赋 1 分。
(2)答案要点:
“按头制帽”中“头”和“帽”分别指小说人物形象和作诗内容、作诗风格,而“按¹和“制”是指作者曹雪芹
为塑造小说人物而在特定场景、情节中精心设计诗歌。
示例:林诗写满纸抒写自我怜惜之词,一言愁一言愁之多,这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孤独抒写的淋漓尽致,
这是贾府中其他女子所没有的。而第二句可通过只语片言“谁”能包了解她写内心忧愁以塑造她的寂寞和无人
理解,而反问更是加重了这种情感,将林黛玉的那特处境及多愁善感通过诗歌传达,所谓按头制帽就是如此。
薛诗写淡到极致反而显得花朵更加娇艳,都写白海棠,她在“白”中看到了花的“艳一个“更”突出肺宝钗对
淡然素雅之美的追求。愁情过多哪里得到如玉般无痕的温润平和之美,以反问加强对情感宣泄过于浓郁的不认
同,女子应追求如玉般平和温润。以花写己,尽显宝钗独有的封建闺秀典范的形象。(评分标准:理解、诗句翻
译或分析、人物形象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君臣要配合协调、相得益彰,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君臣能够秉持公正的道义,让天下人才发挥各自的才能,国君在内尽心尽力,大臣在外竭力辅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汤中的盐和梅,坚固得就像金石一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禄,而在于以礼相待。伊尹是有宰国的陪嫁之臣,韩信是从项羽手下逃亡的大将。商汤给伊尹以礼遇,在伊尹的帮助下,成就了帝业;汉高祖请韩信登坛拜将,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弃伊尹,项羽施恩于韩信,
他们难道会丧失已成之国而做亡国之虏吗?孟子说: “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会视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做仇敌。”虽然臣子对待君主没有二心,至于进退的礼节,应当以君主对臣子的恩德而定,既然这样那么作为君主,怎么可以对臣下无礼呢?
在朝身任要职的众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区担任过边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参与朝政的要员。他们都建功立业,功勋卓著,都是当代优秀的人才。他们处在最关键的重要地位,责任非常重大。朝廷给他们的责任虽然重,但对他们的信任却不深。这样就会使人有时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怀有得过且过的态度,就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节义树立不起来,纲常名教就不能振兴,名教不能振兴,而想巩固太平基业,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国运,是不可能的事。我又听说国家爱惜功臣,对他们过去的过错不再计较。这与以前圣明的国君所做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陛下对大事宽大,对小过错反而严厉处理,有时发脾气训斥人,不免带有偏见。这样是不能处理好朝政的。国君法令严厉,还有些臣子敢于触犯,更何况在上位的人带头违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冲垮堤坝,泛滥成灾,伤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该怎么办呢?治理国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虑呢?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现在有时责令小臣办大事,有时又责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处在他不该占据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应当担当的职责。大臣或者因为小过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合,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 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
皇上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国君与臣子之间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了。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
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也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心的道理呢? 这虽然是由于臣下不够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国君心怀猜疑、对待下属过于苛求的缘故。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