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
        D.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生意:做买卖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3分)
                ▲    ▲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    ▲       
           (3)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
                ▲    ▲        
         
         
         
        【答案】
         
        1.D
        2.C
        3.A
        4.(1) (3分) 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3)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解析】
        1.(活下去的想法。)
        2.(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3.(“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4.
        (1)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固,本来,1分;鬻:卖。1分。
        (2)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来源:]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相关文言文练习
        《大臣论》《焚书》《黄州安国寺记》《行香子·述怀》
        《潮州韩文公庙碑》《谢欧阳内翰书》《养生》《东坡志林·赠张鹗》
        《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苏轼《书上元夜游》(二)
        苏轼《思堂记》苏轼《记游定惠院》
        《六一泉铭并序》《陶渊明传》《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三)《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徐州莲华漏铭》
        苏轼《刑政》《答黄鲁直书》《答黄庭坚书》
        《答黄鲁直》《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贞观政要·求谏》《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书蒲永升画后》苏轼《眉山远景楼记》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与朱鄂州书》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二)《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苏轼《厚货财一》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二)苏轼《汉高帝论》
        苏轼《后赤壁赋》(二)苏轼《梁贾说》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游白水书付过》
        《后赤壁赋》《赤壁赋》苏轼《陈公弼传》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苏轼《日喻说》
        《范文正公集》叙苏轼《方山子传》(二)
        苏轼《答李端叔书》苏轼《与章子厚》
        《苏轼私识范仲淹》苏轼《书黄筌画雀》
        苏轼《书戴嵩画牛》阅读练习衣答案苏轼《黠鼠》
        《石钟山记》《春在堂笔记》苏轼《净因院画记》
        苏轼《隐士方山子》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答谢民师书》(二)苏轼《范增论》(二)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