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家事属诸子 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 买
C.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效法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全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吾儿当忧其学耶 吾其还也
C.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吾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D.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B.“居乡闾,出入不乘马”,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
C.“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
D.“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中“亲戚”指“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上到朝廷国家大事,下到日常谋生手段都可以入诗,从他的诗歌中,后人也能看到他的性格。
B.苏序对待官员极尽恭敬,对待乡野村夫也是如此,不仅外表恭敬,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
C.苏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最终苏涣的学有所成,这也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退隐不求名利,因为儿子苏涣为官才被授予官职。而乡人大多知道他的善行,认为古代的隐居君子也比不上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
(2)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14.两段选文中苏序闻名乡里的原因有何不同?(每条不超过15个字)
苏洵文:
苏轼文:
答案:
8.C
9.D
10.A
11.C
12.D
13.(1)穿破旧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处于期中不认为是耻辱,一定要让自身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
(2)(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的人。
14.苏洵文:乐善好施,为他人之事尽心尽力。
苏轼文:目光长远,见识精准。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句意为:把家事全都交托给儿子们。属:嘱托、交托。
B.句意为: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鬻:卖,
D.句意为:他用来劝导使苏涣成材的方法。成就:使……成才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为:介词,为了/介词,被。
C.所以:固定词组,用来……的/固定词组,……的原因。
B.其:代词,他/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D.而:转折关系连词,却。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
“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非”表否定的判断词,放在句首,之前断开,排除CD;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始终”词组,一生,之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人一般用‘季’指兄弟中排行第三的人”错误,排序是“伯仲叔季”,“季”排行末。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A.“苏序不好读书,但诗写得非常好”错误,“观其诗虽不工”,可知苏序诗写的不好。
B.“在内心中对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错误,“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可知苏序在心理对他们分轻重。
C.“在培养两个儿子成才这件事上,他都反复劝说教导”错误,“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可知只是培养苏涣。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得分点:
(1)中“敝衣”,破旧的衣服;“恶食”,吃不好的食物;“所恶”,所不喜欢的地方。
(2)中“传”,传记;“特”,只是;“知”,了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苏洵文:“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卒不肯受。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意思是“等到族人有事情来找他谋划的时候,常常为那人尽心竭力,反复谋划不厌恶他,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等到粮食丰收了,人们将要还给他粮食或钱财,他说,我自己有卖田地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最终也不肯接受。身体力行退隐之事,来求得不被世人闻知,但是做好事时间长了,乡人也就知道了他。认为古代归隐的君子没有谁比得上他”,即乐善好施,为他人之事尽心尽力。
苏轼文:“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意思是“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即目光长远,见识精准。
参考译文:
苏洵亡故的祖父叫苏序,字仲先,在开宝六年出生,死于庆历七年。娶妻史氏夫人, 生子三人,长子叫澹,次子叫涣,最小的儿子叫洵。先祖父年少丧父,喜欢做好事却不喜欢读书。晚年却爱做诗,能直接念出来,作诗很快能立刻完成,数十年间做了几千篇,上自朝廷郡县之事,下到乡间子孙打猎捕鱼经营生计的事情,都能在诗中体现。看他的诗虽然不精巧,但能通过诗歌知道他胸襟开阔磊落,为人坦荡。生性坦率和易,不讲求礼节,不注重庄重的仪容举止,看淡为自己谋利的事情而看中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和别人交往无论富贵贫贱都喜爱赏识。见到士大夫都非常恭顺礼敬,人们认为他谄媚,等到他见到村野老人也这样,这样之后人们就不认为他的行为奇怪。从外表上看没有他不结交的人,但他心中看轻看重的人的标准非常严格。在乡间居住,出入不乘马,说,有比我年纪大却还走路的人,我如果骑马,没有办法见他们。穿破旧的衣服吃不好的事物处于期中不认为是耻辱,一定要让自身居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不学《老子》却和他的思想相契合。在家时不管理家中事物,把家事全都交托给儿子们,等到族人有事情来找他谋划的时候,常常为那人尽心竭力,反复谋划不厌恶他,年成不好的时候曾卖掉自己的田地来周济挨饿的人。等到粮食丰收了,人们将要还给他粮食或钱财,他说,我自己有卖田地的原因,不是因为你们。最终也不肯接受。身体力行退隐之事,来求得不被世人闻知,但是做好事时间长了,乡人也就知道了他。认为古代归隐的君子没有谁比得上他。因为苏涣入朝为官,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认为这个事情好看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严重侵扰百姓,祖父写诗并讥刺他们。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亲人,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他们教导他们的子孙的方法都效仿苏氏。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祖父,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都像这样。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俗中做事情,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没有被当时的人闻知。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