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内翰王公墓表》《归潜志·录崔立碑事》《元遗山年谱》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好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兴初冬十二月,车驾东狩。明年春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①劫杀宰相,送款行营。群小献谄,请为立建功德碑,以都堂命召公为文。喋血之际,翟奕辈恃势作威,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公自分必死,私谓好问言:“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贻笑将来,不若死之为愈也。虽然,我姑以理谕之。”乃谓奕辈言:“丞相功德碑当指何事为言?”奕辈怒曰:“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公又言:“学士代王言功德碑谓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则朝官皆出丞相之门,自古岂有门下人为主帅诵功德,而为后人所信者?”问答之次,辞情闲暇。奕辈不能夺,竞胁太学生托以京城父老意而为之。公之执义不回者盖如此。
        (节选自元好问②《内翰王公③墓表》)
        材料二:
        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一二日后,一省卒来召云:“诸宰执召君。”余不得已,赴省。酒数行,裕之倡曰:“作郑王碑文,今夕可毕手也。”余曰:“有诸公在,诸公为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余惟以非职辞。久之,且曰:“余既为草定,不当诸公意,请改命他人。”诸公不许,促迫甚。余知其事无可奈何,则曰:“吾素不知馆阁体,今夕诸公共议之,如诸公避其名,但书某名在诸公后。”于是裕之引纸落笔草其事。王丈又曰:“此文姑使裕之作,以为君作又何妨?且君集中不载亦可也。”余曰:“裕之作正宜,某复何言?”碑文既成,以示王丈及余。信之欲相商评,王丈为定数字。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谓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既有京叔属草,已足崔立之请,何取更为之云云。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注】①崔立:金末大将,金哀宗天兴元年被任命为京城西面元帅,后发动兵变,拜为左丞相,自称尚书令、郑王。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人。③王公:王若虚,字从之,金末元初人,累官翰林直学士。材料二中的“王丈”是对王若虚的尊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士代王A言B功德C碑D谓之代王言可乎E且丞相既以F城降G则朝官皆出H丞相之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文中指意料,料想,与《苏武传》中“自分已死久矣”的“分”意思相同。
        B.贻,文中指遗留,与韩愈《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意思不同。
        C.夺,文中指使之改变,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勿夺其时”的“夺”意思相同。
        D.趣,文中指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城西面元帅崔立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劫杀宰相,献出京城向敌人投降,翟奕等卑劣小人竟要为崔立树立功德碑。
        B.材料一中,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与材料二中他的形象并不一致。
        C.材料一中,写功德碑文一事并没有牵涉元好问;而材料二中,元好问先是要求刘祁写成碑文,而后更是亲自撰写碑文。
        D.材料三中,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谗构,立见屠灭。
        (2)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
        14.请结合材料,推断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的意图。
         
         
        答案:
        10.BEG 11.C    12.A    13.(1)(翟奕等)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
        (2)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 14.示例一:还原真相,揭露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示例二: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
        “学士代王言”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独立成句,故应在B处断开;
        “谓之……乎”为固定结构,故应在E处断开;
        “则”为连词,连接这前后分句,故应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意料、料想”的意思。句意:王若虚料想自己必死无疑。/我料想自己已经死了好久了。
        B.正确。遗留;/赠送。句意:给后人留下笑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C.错误。意思不同。使……改变;/丧失、耽误。句意: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不要耽误了农时。
        D.正确。催促;/通“趋”,趋向、取向。句意: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机会”错,车驾东狩,指金哀宗因蒙古军南下而逃离汴京。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颐指”,用面颊示意以指使人,形容傲慢的神气;“忤”,违逆,抵触;“见”,表被动。
        (2)“衔”,怀恨在心;“缙绅”,即“搢绅”,插笏板于绅带间,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引申指士大夫;“以”,因为。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意图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考生首先需明确“作碑”一事之于相关人等的利害关系,以及材料一墓表、材料三年谱两类文体的特征,继而站在刘祁的立场上做出合理推断。
        示例一:材料一墓表中刻画了王若虚面对翟奕等人表现得从容安然,刻画出执义不回、宁死不屈的形象。刘祁作《录崔立碑事》一文还原真相,如“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付裕之”“王丈谓余曰:‘此事郑王已知众人请太学中名士作,子如坚拒,使王知诸生辈不肯作,是不许其以城降也,则衔之刻骨,缙绅俱受祸矣。是子以一人累众也。且子有老母在堂,今一触其锋,祸及亲族,子熟思之’”“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存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揭露了元好问、王若虚的本来面目,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辩解。
        示例二:由材料三“又按《金史》言‘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亦是惑于刘祁之说,廷堪又驳之”可知,凌廷堪并不相信《录崔立碑事》中的陈述,并认为《金史》中相关的一些记载也是受到了刘祁说法的蒙蔽。刘祁捏造事实,把祸端转嫁给元好问、王若虚,在替崔立作碑文一事上为自己开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兴元年冬天十二月,金哀宗离京东逃。第二年春天正月,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劫持杀害了宰相,到蒙古军行营投降。一帮小人奉承谄媚,请求为崔立树立功德碑,以尚书省的命令召王若虚撰写碑文。血流成河之时,翟奕等人仗势作威,只用面颊示意指使人就都能称心顺意,他人稍有触犯,就惨遭谗害诬陷,立刻被杀害。王若虚估计自己必死无疑,就私下对元好问说:“现在召我撰写碑文,我不听从就会被杀,但写了就丧失名誉、节操,给后人留下笑柄,不如死了为好。虽然如此,我还是姑且把道理向他们讲明。”于是王若虚就对翟奕等人说:“丞相的功德碑应当针对什么事来行文?”翟奕等人发怒说:“丞相献京城投降,让一百多万城中人得以存活,这不是功德吗?”王若虚说:“翰林学士职责是代君王行文,把写功德碑文说是代君王行文可以吗?况且丞相既然献城投降,那么朝廷的官吏都出自他的门下,自古以来哪里有门下人为主帅歌功颂德而让后世可相信的吗?”对答之间,王若虚话语和情态始终从容安然。翟奕等人未能使他改变不写碑文的意愿,最终假托京城百姓的意愿胁迫太学生撰写了碑文。王若虚认为合理的该做的事,就坚持而不肯依从别人改变,大概就是这样。
        (节选自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
        材料二:
        拖延了好几天,我又被催促。我知道无法推辞,就粗略地写了个草稿,交给了元好问。过了一两天,尚书省的一个差役来召我说:“各位宰执召见你。”我不得已,就去了尚书省。酒过数巡,元好问首先对我说道:“撰写郑王功德碑文,今晚可以完成了。”我说:“诸公都在,那还是由诸公写吧。”王若虚对我说:“这件事郑王已经知道京城父老请太学中的名士来撰写,你如果坚持拒绝,让郑王知道诸生不愿意撰写,就是不赞成他献城投降,那么郑王会对诸生极其怀恨,士大夫们都要遭受灾祸了。这样因为你一个人将连累众多人。况且你母亲健在,现在一旦触犯他的锋芒,灾祸将牵连亲族,你要仔细考虑清楚。”我只好以非职责所在来推辞。过了好久,我姑且说道:“我已经写好了草稿,可不合诸公心意,还是请诸公改令他人来写吧。”诸公不答应,越发催逼。我知道这件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说:“我向来不熟悉馆阁体,今晚诸公共同商议撰写,如果诸公要避开这声名(隐去名姓),只要将我署名在诸公之后。”在这种情况下,元好问取纸下笔叙写郑王之事。王若虚又说:“这篇碑文姑且让元好问撰写,就当作你写的又何妨?况且以后你的文集中不收录就行了。”我说:“由元好问来撰写正合适,我还说什么呢?”碑文写成后,元好问拿来给王若虚和我看。麻信之要想大家一起商定,王若虚又改定了几个字。铭词则是由王若虚、元好问、麻信之共同完成的,并保留了我旧作中的几个字。而碑序全出自元好问的手笔。这时候已是夜里接近四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抄写了一份,(抄好后)在烛火上把原稿烧成灰烬。
        (节选自刘祁《归潜志·录崔立碑事》)
        材料三:
        再考证《金史·王若虚传》中所言“元好问对刘祁所写心里觉得不满意,就亲自撰写碑文”,也是被刘祁《归潜志》中的说法蒙蔽了,廷堪我又要予以驳斥,我以为当时立碑撰文,不过是畏惧崔立之祸罢了,不是一定要文章写得多么精妙,既然刘祁起草好了,已经足以满足崔立之请,何必再去修改呢?
        (节选自凌廷堪《元遗山年谱》,有删改)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陈禾传》《清史稿·黄宗羲传》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新轩乐府引》《北齐书·斛律光传》
        《明史·杨廷麟传》《新唐书·秦琼传》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曾国藩《谕纪泽纪鸿》
        《宋史·刘温叟传》《宋书·萧惠开传》
        苏洵《仲兄字文甫说》《汉书·车千秋传》
        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宋史·宋汝为传》《明史·廖永忠传》
        《宋书·傅弘之传》《市隐斋记》《门山县吏隐堂记》
        《周书·辛昂传》《宋史·杨察传》
        元好问《少林药局记》苏洵《木假山记》
        《汉书·盖宽饶传》元好问《市隐斋记》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华阳国志·陈寿传》《三国志·贾诩传》(二)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