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续资治通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诗赋、明经诸科悉罢,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诏议之。
        时议者多欲变旧法,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独以为不必变,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且庆历间尝立学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唯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而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今议者所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举策论而罢诗赋。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上之所向而下自趋焉。若俗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至于人才,施之有政,能否自彰。”
        议奏,帝曰:“吾固疑此,今得轼议,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帝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轼退,言于同列,安石滋不悦。帝欲用轼修中书条例,安石曰:“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乃命轼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材料二:
        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A欲B兴德行C在于君D人者修身E以格物F审好恶G以表俗H上之所向I而下自趋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即使。与《屈原列传》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的“虽”意思相同。
        B.治,修建。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相同。
        C.恶,粗劣的。与《兼爱》中“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中的“恶”意思不同。
        D.权,代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权,然后知轻重”中的“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论人才,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了解人心,了解人心才能真正得到人才,这与兴建学校改革贡举关系不大。
        B.苏轼认为在文章与政事方面诗赋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自唐以来科举没有废除,因为诗赋自有选拔人才的作用。
        C.皇帝对兴办学校及取消诗赋明经考试心存疑虑,听了苏轼的论说后决定恢复这两科考试,以便能选拔到所需人才。
        D.苏轼认为判定人才的标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而他本人在开封府推官任上,表现精细敏捷,展现高超的施政能力。
        13.材料二苏轼说:“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有所体现,请简要阐释。(5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4分)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CFH
        11.B(“意思相同”错)
        12.C(“决定恢复这两科考试”错)
        13.①苏轼认为皇帝有所喜好,下边的臣子们就会紧跟,凡是符合皇帝心意的,他们没有做不到的。②如果皇帝以孝来选取人才,人们就会割掉大腿上的肉来给父母熬药,在坟墓旁盖房子守墓。③如果皇帝以廉洁来选取人才,人们就会乘坐破车骑着瘦马,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
        评分标准:答出1条2分,答出2条4分,答出3条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1)以前在祖宗时代,推崇辞章规范,于是诗人和作家们,都委婉细致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评分标准:每句1分,共4分。
        (2)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评分标准:每句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认为古代选拔人才都是基于学问,因此提议兴建学校来恢复古代制度。他建议停止诗赋、明经等科目的考试,专门考察进士们的经义、论策能力。皇帝下诏让臣子进行讨论。
        时下许多人都想改变旧有的制度,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认为没有必要改变。他上奏章说:“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心,了解人心的方法在于实事求是。如果君主有了了解人心的智慧,朝廷有了实事求是的政策,那么即使胥吏、皂隶这些底层吏员中也不会缺乏人才,更不用说在学校选拔人才了!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认为也不足够。时代有可行的有不可行的,事物有兴盛衰败之分,即使让三代圣人重生于今,他们选拔人才也必定有他们适合的方法,何必非要通过学校呢!再者,庆历年间曾经设立过学校,全国都认为太平可期,但直到现在,只剩下了空名而已。如今陛下若想要寻找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要求他们经过九年的学习成为人才,就必须改变现行的礼仪,改变现行的风俗,还要动员民力来修建学校,动用民财来培养游士,在百里之内设立官职、聘请教师,同时时常淘汰不胜任教育的人,让他们远离教育岗位,这样的话,难道不是白白地给天下带来混乱和痛苦吗!至于选拔人才的方法,已经实行了一百余年,但治乱盛衰,并非完全由此决定。如今议论者想要改变的,只是一些细微之处:有人说应该让地方以品德选拔人才,忽略文章;有人说应该专门选拔策论,不再考虑诗赋。说这些方面的人,是只知道其中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内含的其他道理。想要提高道德行为,君主要修养自身以推究事理,分辨善恶来成为世人的表率,居于上位的人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居于下位的人所追求的。如果一般设科立名来选拔人才,这就让天下相互紧跟来造假。朝廷以孝选取人才,那么,勇敢的人就会割掉大腿上的肉来给父母煎药,胆小的人就在父母的坟地修造房屋守墓;朝廷以廉洁选拔人才,那就驾着破车乘着劣马,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饮食;凡是可以符合朝廷意旨的,没有做不到的。从文章来说,策论是有用的,诗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从处理政事来说,那么诗赋、策论都没有用处。然而自祖宗以来,没有废弃诗赋,并且把诗赋作为科举取士的方法,是有它的道理的。从唐朝到现在,用诗赋成为名臣的,数也数不清,诗赋又有什么对不起天下而一定要废除呢!至于人才,让他去处理政事,有没有能力,自己就能彰显出来。”
        苏轼的奏章上奏给了皇帝,皇帝说:“我本来就对这件事心存疑虑,现在看到苏轼的奏章,我想明白了。”皇帝即日召见苏轼,问:“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儿呢?即使是我的过失,你指出来就可以。”苏轼应对说:“陛下寻求朝廷安定治理太急迫,听信臣下的言论太广泛,选拔人才太快了。”皇帝很惊讶地说:“你的三句话,朕一定深思熟虑。”苏轼退朝,跟同僚们讲起此事,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打算启用苏轼来修订中枢条例,王安石说:“苏轼和我学习的内容和论述不同,用其他事务考验苏轼就可以了。”于是朝廷让苏轼担任开封府推官,试图通过繁忙的事务来困住他。苏轼处理政事精细敏捷,声誉更加远播。
        材料二: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风俗习惯,那些被录取的人,天下没有不认为这是一种规范的;而那些被淘汰的人,也无不以此为戒。以前在祖宗时代,推崇辞章规范,于是诗人和作家们,都委婉细致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但自从嘉祐年间以来,古文开始受到推崇,于是策论文风盛行,而诗歌作品几乎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总是追求利益所在,没有人能够抗拒这种变化。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苏公堤》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章惇专权擅命,监察御史常安民力折其奸》
        《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车驾发京师》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
        《御迩英阁,顾临读《宝训》》《辛丑,薛向奏蕃部嵬名山有归附意》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续资治通鉴·宋纪九》
        《太宗淳化元年二月,登州饥,诏赈之》《续资治通鉴·宋纪》(二)
        《辛卯,御史董敦逸、黄庆基并罢》《续资治通鉴·初,既平蜀,蜀宫人有入掖庭者》
        《续资治通鉴·狄青既戮陈曙》《续资治通鉴·宋纪》
        《续资治通鉴·太宗淳化五年八月》《文天祥屯潮阳》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