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汉景啼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退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古:“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安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事故九江太中同郡卢植。先主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別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中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遗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日:“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三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日:“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逆领徐州。袁术杂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候,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国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曾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水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羔方食失上箫连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规管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邵。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中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辊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B.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C.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D.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
        B.黄巾,即黄巾军,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
        C.三公,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
        D.陵迟,本文中指一种酷刑,俗称“千刀万剐”,产生于五代,后历代沿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明-项是(3分)
        A.刘备家境贫寒,少有壮志。他少年失父,与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来谋生计;儿时与族中的小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表达了自己要君临天下的愿望。
        B.刘备成马倥偬,多有战功。他曾和公孙瓒一同征讨黄巾军,又曾与田楷一起抵御袁绍,后来又生擒布,截击袁术,辗转各地,多次在战斗中取胜。
        C.刘备仁德谦逊,深得人心。他能放低身份,真诚待人,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他;陶谦托付徐州,他让贤不争,在大家的劝说拥戴下才接管了徐州。
        D.刘备心思缜密,审时度势。收到献帝衣带诏时,并未轻举妄动;而在与曹操谈话时敏锐地觉察到危机后,当机立断,联合董承等人准备诛灭曹操。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2)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14.刘备同意”领徐州“.孔融的劝说起了决定性作用。孔融为何能说动刘备?请结合孔融的劝说词,简要概括。(3分)


        10. A
        11.D (陵迟 ,本文不是指-一种酷刑,“五代”也晚于三国;本文中是“败坏、衰败”之意)
        12.B(“他曾和公孙瓒--同征讨黄巾军”错,公孙瓒足推荐他去抵御袁绍;“生擒吕布”的曹操,不足刘备)
        13.(1)郡里的百姓刘平--向都看不起先主刘备,把居于刘备之下看作耻辱,派遣一位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不忍心刺杀刘备,把这件事情告诉刘备之后自行离开了。(“素”“轻”“耻”“使”“去”是关键词,共5分)
        (2)袁术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能治理乱世的君王。即便您不听从答应我,我陈登也不敢听从您的建议。(“骄豪”“治”“乱”“见”“许”是关键词,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文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先主儿.时与族中小孩们在树下玩耍,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皇帝才能坐的羽葆盖车。”叔父刘子敬训斥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要招灭门之祸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命他外出游学,于是他师事前九江太守、与自家同郡的卢植。先主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沉默寡言,善于放低身份礼贤下士,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各州郡纷纷组织“义兵”,先主带领自己的队伍跟随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有功,被委任为安喜县县尉。后来又被任为高唐县县尉,升为县令。高唐县城被黄巾军攻破后,他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书朝廷举荐他为别部司马,并派他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冀州牧袁绍。他因多次立有战功,故朝廷调他代理平原县县令,随后又兼任平原国相。郡中百姓刘平一向瞧不起先主,以受先主管辖、居于其下为耻,于是派刺客行刺先主,刺客不忍下手,把这件事情告诉刘备之后自行离开了。袁绍进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向驻兵齐地。曹操征讨徐州,徐州牧陶谦派遣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与先主一道领兵援救。赶到徐州后,陶谦又调拨四千丹杨兵给先主,于是他离开田楷归附陶谦。陶谦上表举荐先主为豫州刺史,驻扎小沛。陶谦病重,对州别驾糜竺说:“没有刘备,本州是不得安定的。”陶谦死后,糜竺即率州内人众迎请先主,先主谦而不受,下邳人陈登对他说:“当今汉朝衰颓,天下大乱,建功立业,即在今日。徐州乃殷实富庶之地,人口百万,惟愿您委屈低就掌管州事。”先主说:“袁术袁公路近在寿春,他家四代位列三公之位,天下人心仰归,您可以把州事托付他。’陈登说:“袁术袁公路骄横自负,不是能治理乱世的君王。即便您不听从答应我,我陈登也不敢听从您的建议。”北海国相孔融对先主说:“袁公路岂是一位忧国忘家之人!他家过去的荣耀、位列三公的祖先也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没有实力,不必介意。当今时势,百姓拥戴贤能者为主,而且您现在对上天之赐辞而不受,将来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于是先主接管了徐州。袁术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镇东将军,封爵宜城亭侯,这年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先主与袁术相持一月有余,吕布乘其后防空虚袭击下邳。先主回到小沛,又招集兵卒万余人。吕布十分恼火,亲自率兵前来攻打,先主兵败归附曹操。曹操厚待先主,任命他为豫州牧。先主决定回到小沛收集失散的士卒,曹操资助军粮,增补兵马,派他东进攻打吕布。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帮助先主将吕布围困在下邳,曹操亲自指挥活捉了吕布。先主随曹操回军许县。曹操上表举荐先主为左将军,对其倍加敬重,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袁术打算取道徐州北往归就袁绍,曹操派遣先主督率朱灵、路招二人截击袁术。兵未赶到,袁术就病死了。先主出兵之前,汉献帝丈人、车骑将军董承领受献帝藏在衣带中的密诏,要求先主主持诛杀曹操。先主暂时未发难。其时曹操曾在聊天时对先主说:“当今天下英雄,惟有君与我。袁绍袁本初之流,根本不值一提。”先主正在进食,闻言大惊,失落手中的勺、筷。于是他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等人密谋诛灭曹操。正巧先主被派出征,未能及时动手。后来此事败露,董承等人均被斩首。先主占据下邳。朱灵等人还军,先主就借机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镇守下邳,自己返归小沛。东海国昌霸反叛,所属郡县大多叛离曹操而归顺先主,人众达数万人,先主派遣孙乾前往与袁绍结盟。 


        相关文言文练习
        《三国志·孙礼传》《三国志·周瑜传》(二)
        《三国志·邓艾传》(三)《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三国志·步骘传》(二)《三国志·杨阜传》(二)
        《三国志·贾逵传》《三国志·武帝纪》(二)
        《三国志·曹操传》《三国志·蜀书·董允传》
        《三国志·胡综传》(二)《三国志·田畴传》
        《三国志·孙权传》《三国志·诸葛恪传》
        《三国志·吕岱传》《三国志·卫觊传》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三国志·杨仪传》
        《三国志·许靖传》《三国志·孙登传》(二)
        《三国志·曹仁传》《三国志·胡综传》
        《三国志·陶谦传》《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二)
        《三国志·夏侯惇传》(二)《三国志·吴书·滕胤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三国志·田豫传》
        《三国志·薛莹传》《三国志·薛综传》
        《三国志﹒华佗传》(四)《三国志·夏侯惇传》
        《三国志﹒华佗传》(三)《三国志·魏书·国渊传》(二)
        《三国志·吕范传》《三国志·杨阜传》
        《三国志·刘晔传》(二)《三国志·魏书·崔林传》(二)
        《三国志·典韦传》(二)《三国志·程昱传》(二)
        《三国志·杨沛传》《三国志·魏书·梁习传》(二)
        《三国志·刘巴传》《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三国志·周瑜传》《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三国志·曹洪传》《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三国志·钟会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