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史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共12分)
        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①。故岁在金,穰②;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③,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④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⑤之理,务完物,无息币⑥。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⑦。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⑧,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赣⑨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⑩安归乎?归于富厚也。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意思是,懂得战斗的人总是平时就做好准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这二者相对照,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清楚。②穰:丰收。下句的“毁”,指歉收。③意思是,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就会受到伤害。下句的“末”,指商人。 ④上:指粮价上限。⑤积著:积贮,储存。⑥无息币:不要贮藏劣质的商品。⑦无敢居贵:不要冒险囤居以求高价。⑧鸱(chī)夷子皮:范蠡自取的名号。⑨子赣:即子贡,姓端木,名赐。 ⑩意思是,忠于信仰、坚守原则、隐居在岩穴中追求高远名声的人。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厚赂战士                          赂:赏赐财物
        B.适齐为鸥夷子皮                    适:到,去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致:送出
        D.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抗:对等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以物相贸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
        C. 之陶为朱公          七十子之徒
        D.能择人而任时渔父见而问之曰(《屈原列传》)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干旱时就准备船以待水涝,水涝时就准备车以待干旱,这是做事情的一般规律
        B.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货物贵到极点时便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贱到极点时便要及时买入,视如珠宝
        C.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范蠡的子孙研习学业而停止经商,于是积累到巨万家财便止步了
        D.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让孔子名扬天下的原因,是财产富厚的子贡在不断地辅助他啊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计然从物之理、治国之道、积著之理三个方面献策,终使越国富强,战胜了吴国。
        B.范蠡原与计然共同辅佐句践,离开越国后他使用计然之策,开始了家庭致富之路。
        C.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富有,原宪贫穷,文章在对比中赞扬了原宪安贫乐道的节操。
        D.本文名为传记,实则借助叙事传达对于财富积累的看法,显示出作者的独特思考。
        11.文章提及了“富与德”的关系,请从中找出两点,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案:
        7.(2分)C    8.(2分)B    9.(2分)C    10.(2分)C
        11.(4分)参考答案:
        ①富人容易做仁德之事。
        ②以奸猾致富最为卑鄙。(答“凭农业致富最为可贵”亦可。)
        ③没有隐士的操行,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还侈谈仁义,是可耻的。
        【评分说明】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每点视内容合理程度,给1分或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过去越王句践被吴兵围困在会稽山上,就任用了范蠡、计然。计然说:“懂得战斗的人总是平时就做好准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星在金(西方)时,这年就要丰收;岁星在水(北方)时,这年就歉收;岁星在木(东方)时,这年就饥荒;岁星在火(南方)时,这年就干旱。干旱的年头,要准备船只以防备发大水;发大水的年头,要准备车辆以防备大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接着就会有六年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粮食的价钱,如果降到每斗二十钱,就要伤害到农民;如果涨到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伤害,田地就不能得到开辟。粮价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粮食平价出售,保持物价均衡,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是治国之道。至于存储货物,应当务求货物的完好,不要储藏劣质的商品。买卖货物,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留,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像对待粪土一样及时卖出;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及时买入。要使货物像流水那样流通起来。”句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于是重赏奖励士兵,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得到了水喝一样,于是报仇雪耻,灭掉了吴国,并且在中原耀武扬威,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辅佐句践洗雪了会稽被困之耻之后,便长叹道:“计然有七条策略,越王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在发家上。”于是,他便乘着小船在江湖上漫游,改名换姓,到了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宋国的陶邑改名叫朱公。他认为陶邑地处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是交易货物的好地方。于是在这里治理产业,储存货物,看准时机买进卖出,不责求人力。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能够不靠人力而把握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家财,两次把这些家产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人容易做仁德之事”吧!后来范蠡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经营,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于是积聚了上亿家产。所以人们谈论富豪时,都会说陶朱公。
        子贡在孔子那里学习之后,到卫国做官,他囤积货物,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学生中,子贡最为富有。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诸侯国君没有不与他分庭抗礼的。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子贡为他活动的结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得到势力的帮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达官贵人们在朝廷上运筹决策,在朝廷上讨论国家大政,和坚守原则为节义而死的隐士们追求高远的名声,他们的根本目的在哪里呢?最终是为了富贵。追求富贵,是人的本性,是不用学习就想追求的。
        所以,以农业致富为上等,以商业致富次之,以奸猾致富最卑鄙。如果没有隐士的操行,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还侈谈仁义,这种人也够可耻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硃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史记·蒙恬列传》(三)
        《史记·乐毅列传》(三)《缇萦救父》
        《史记·丞相公孙弘》《史记·老子传》(三)
        《史记·春申君列传》(二)《优孟哭马》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史记·郑庄传》
        《史记·庄子》《史记·刺客列传·专诸者》
        《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老子传》(二)《周亚夫直谏》
        《史记·萧相国世家》(三)《史记·郭解传》(二)
        《史记·郑世家》《史记·田单列传》(二)
        《史记·世家·郑》《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孝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三篇对比
        《史记·吕不韦列传》(二)《史记·刘敬传》
        《史记·准阴侯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史记·平准书第八》
        《史记·鲁仲连传》(二)《史记·苏代传》
        《史记·李斯列传》(二)《史记·平淮书》
        《史记·田仁传》《史记·田儋传》
        《史记·伍子胥列传》《史记·戎王使由余于秦》
        《李牧守边》《史记·淮阴候列传》
        《史记·鲁仲连传》《史记·张廷尉释之者》(二)
        《史记·三王世家》《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史记·朝鲜列传》《史记·燕召公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四)《史记·管晏列传》(三)
        《史记·孔子世家》(三)《史记·张骞出使西域》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