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处而仪谓之一诗人口,此数君子岂所甘载?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24. 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 也 B. 耳 C. 矣 D乎
25. 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
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
26.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7. 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
【答案】24. B 25. 第①段是为了说明这些诗人不以诗人自居,德才兼备;第③段是为了对比衬托张君,虽然诗歌比不上他们,但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
26. 运用整句和散句,突出了张五典气概超群,才能过人,20多年遭遇挫折却坚持气节,确实是奇士。
27. 主要观点: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知道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
的诗才会有力量。
【解析】
2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正确答案是B。B选项中的耳:语气词:1、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2、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A选项“也”的用法:(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C选项“矣”的用法:是语气词。1、可以表陈述语气,解释为“了”; 2、表示感叹语气,解释为“啦”“吧”“了”等;3、表示命令或请求的祈使语气,解释为“啦”“吧”等。D选项“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点睛: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25. 第一段开头几句说的是:古代善于作诗的人,不会自命为是诗人的。他们胸中所储藏的,是很高,很广阔,很深远;偶尔抒发在诗上,诗也同时变得高、广阔并且深远了,所以说是善于作诗的。作者在这里举这些诗人是为了说明他们都是不以诗人自居,德才兼备。用他们来佐证自己开头几句的观点。第三段主要写张君,其中“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几句非常明显可发现用这些诗人来衬托张君。
点睛: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思路为: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26. 本题考查文言的语言特点。本题题干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但是分析划线句会发现该句并没有文言五大句式的体现。故只能从语言特点中的整散句角度来分析。本题中整散句的结合使用突出了张五典气概超群,才能过人,20多年遭遇挫折却坚持气节,确实是奇士。
点睛:题干中的划线句子属于整句和散句的结合。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针句、回环句,也使用具有同一种关系的复句。整句的修辞作用是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的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短句的作用是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无单调、呆板之感。恰当地交替使用整句和散句,可以收到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而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的效果。
27. 本文是借题发挥,从普遍到一般,先论述人格决定诗作的品位,再以张君为例深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最好的诗应该是文采和义理兼备,内容和技巧结合,反映出作者崇高的人品。答题时尤其结合最后一段中“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等语句,在结合前文的内容可分析得出本文的观点: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知道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力量。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参考译文:
古代善于作诗的人,不会自命为是诗人的。他们胸中所储藏的,是很高,很广阔,很深远;偶尔抒发在诗上,诗也同时变得高、广阔并且深远了,所以说是善于作诗的。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这类人,是有忠义的气节,高亮的节操,道德的修养,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人才,舍弃这些(品德)只是称他们是诗人,这样的人怎么会甘心呢?
立志只是要成为诗人,作的诗虽然工整,但诗是很卑微,肤浅的。我拿这个来衡量古人诗的高低上下,也用(它)来评论当今的诗人。假如天下始终没有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之类的人也就算了,假如有这样的人,把我的观点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责怪我。
我来到江宁一带,结识了泾阳的张五典。张君凭着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的儿子,一身刚劲的气概,并有着治理政事的才能,虽然只是一个县令,20年多次遭到挫折,但他的志向没有被抑制,是当今的奇才阿。他入迷于作诗,治理完政事的闲暇之余不中止咏诗。他把他的诗拿给我看,我认为张君的诗,就是他为人的写照。拿他的诗与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的诗的美妙相比较,必然有比不上的,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亮的节操,没有阿谀,圆滑的情态,这一点是和古人近似,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达到高层次的诗人,诗与诗人的气质相具备,道和技巧结合;心和手的相互运用,包含了一切,将心里所想的全展现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数千年来只有几个人而已。我不可能没有偏差:有时偏向于文采,有时偏向于品质。两个之中选择一个,我确实是见识短浅,认为崇尚的应该在这方面而不是另一个方面:只有知道了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力量。张君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