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韩非子·五蠹》《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知学A之人B能与闻C迁D达E于礼F之变G能H与时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怀,意为感化、安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而不怀仁”的“怀”含义不同。
        B. 循,可理解为依靠或利用之意,与《促织》中“循陵而走”的“循”含义不同。
        C. 蔽,文中为阻塞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含义相同。
        D. 图,文中意为考虑,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文王实行仁义治国最终称王天下,而徐偃王却因实行仁义治国而灭亡,韩非子认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治国的措施应当随时代而不同。
        B. 舜实行德政,操干戚武舞感化了苗民。共工之战,短铁铦就足以伤敌,需坚硬的铠甲护体。周代,鲁国妄想凭子贡的辩才说服齐国,结果失败。
        C. 赵文认为应当按照古法顺应当地的民俗,按照礼法规定,穿一定款式的衣服,不认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等革新进取的做法。
        D. 赵武灵王认为愚笨的人拘泥于旧风陋俗,受世俗礼法制约,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说明意图。老百姓应抛弃私念遵守法制,按国家政令行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
        14. 如果韩非与赵文同为武灵王的臣子,武灵王会更喜欢谁?请根据文段陈述理由。
         
         
        答案:
        【答案】10. BDG 11. C    12. B  
        13. (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
        (2)现在君王您舍去这些,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
        14. ①我认为武灵王应该更喜欢韩非,②因为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③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知学之人”偏正短语作主语,较长,可在其后B处断开;
        “能与闻迁”,“与闻”是介宾结构,做“迁” 状语,构成状中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
        “达于礼之变”动宾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
        故在BDG三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而不怀仁”的“怀”是“感念”的意思。句意: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
        B.正确。意思不同。“循陵而走”的“循”是“沿着”的意思。句意: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
        C.错误。意思不同。“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句意: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大王被蒙蔽。
        D.正确。意思相同。句意: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短铁活就可以伤敌”错误,原文“铁铦短者及乎敌”意为“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由、从;“所以”,用来……(正道);“持”,保全。
        (2)“释”,舍弃;“袭”,沿用;“教”,教化;“易”,改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
        由原文“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和“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可知,韩非的观念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由原文“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可知,武灵王的观念是:“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制今者不法古”。他们观念一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领土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最终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以东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肯归顺,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期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来进行精神感化),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皑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捐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央,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闻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得逞了。
        材料二:
        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辛勤耕作以供养君子,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达意见,明智的大加以决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还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替别人着想的人不应该过分苛求,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资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顺从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礼法的规定;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对这些都弃之不顾,却沿用远方胡人的衣服,改变古代的教化,改变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
        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见解。普通民众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书呆子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他们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们一道谋长远的事业,建立开创之功。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达的人改革习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的人,没有必要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没有必要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而礼法和这一变化了的习俗相统一,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马上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老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通晓礼法的变化才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兼顾他人,治理当世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还是放弃那些不正确的意见吧!”
         



        相关文言文练习
        《韩非子·难二·景公过晏子》《韩非子·难二·晋平公问叔向曰》《荀子·仲尼篇第七》
        《韩非子·主道》《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韩非子·难三·文公出亡》《贞观政要·忠义》
        《韩非子·说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吕氏春秋·察传》《孔子家语·在厄》《韩非子·显学篇》
        《韩非子·十过》《战国策·韩一》《韩非子·爱臣》《谏太宗十思疏》
        《韩非子·说疑》《贞观政要·论仁义》《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孔丛子·刑论》
        《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
        《韩非子·孤愤》《韩非子·人主》
        《社鼠》《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
        《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孔丛子·答问》《不死之药》
        《杜子谏楚庄王》《韩非子·功名》
        《鲁人徙越》《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韩非子·说林下·荆王伐吴》《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韩非子·说林上·智伯索地于魏宣子》
        《管仲不谢私恩》《韩非子·用人》
        《韩非子·饰邪》《齐桓公好服紫》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韩非子·难一》《韩非子·解老》
        《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问于大夫文种》《韩非子·有度》
        《说难》《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晋文公攻原》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二柄》《郑人买履》
        《鲁人身善织屦》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