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注]等列。……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有人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乃与萧相国谋,诈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给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太史公曰:假今韩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报漂母知之也。方信在淮阴,一市咸笑其怯,母独为进食,宜其有知己之感。千金之报,不为重也。迨于楚为郎中,投汉为都尉,至此而天下遂无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当其时蒙杰并起,可与就天下者惟楚、汉,信之亡,将安往哉?盖惟有穷饿于深山以没世焉尔,何也?彼其视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乃高帝一闻萧何之言,不特赦其罪,且以为大将,又设坛场具礼,召居上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之感,虽肝胆涂地不惜,彼蒯通之言,曾何足以动心哉?
天下已定,信未尝有纤毫之过,而陈平倡伪游之邪说,无故贬爵,使与绛、灌并列。其与郎中、都尉之遇何异?欲禁其无怨望之言,难矣。彼吕后者,包藏祸心,以为信不死,必不为所用。由是文致其辞,戮之钟室、史遂附会其说,谓与陈豨有执手之言。鸣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信之视豨,犹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者也。
然则信悔不用蒯通之计,非二心何?曰:其为是言者,深憾为女子所卖也。不然,以漂母一饭之不忘,忍负解衣推食之高帝哉?
(选自朱彝尊《韩信论》)
[注]绛、灌:指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后来被刘邦以谋反之罪贬为淮阴侯。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信知A汉王畏恶B其能C常称病D不朝从E信F由此G日夜怨望H居常怏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羞,以……为羞耻,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
B. 奉,遵从,与《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奉”意思不同。
C. 具,备办,安排,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的“具”意思不同。
D. “虽肝胆涂地不惜”与《蜀道难》“锦城虽云乐”的“虽”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豨答应韩信将来一起谋反,一是出自他对韩信能力的信任;二是出自对汉王刘邦的不信任,他虽受重用,但也认为刘邦易起疑心。
B. 在司马迁看来,韩信因谋逆而被夷灭宗族,实属理所当然:而在朱彝尊看来,吕后因韩信不为己用就诬陷并铲除他,可谓用心恶毒。
C. 萧何(萧相国)与吕太后密谋,活捉了韩信;而之前他曾将落魄的韩信推荐给汉高祖,使其得到重用。故后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 在朱彝尊看来,韩信最初做郎中、都尉,以及后来被无故贬级,都是比当年胯下之辱更大的耻辱;但是韩信能忍辱负重,实在难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此而天下遂无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2)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
14. 对司马迁认定韩信“乃谋畔逆”依据的多个史实,朱彝尊分别进行了辩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CEH 11. D12. D
13. (1)到这时天下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的知己了,这是韩信(最终)灭亡的原因。
(2)凭借韩信神奇的用兵才能,想要反叛就反叛了,哪里用得着借助陈豨呢?
14. ①针对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这一史实,朱彝尊认为以韩信的用兵才能,想反就反,不必借助陈豨,且韩信视陈豨如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所以不可能与陈豨合谋反叛。
②针对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一史实,朱彝尊认为韩信说后悔不用蒯通之计,是因为深感被女子(吕后)所骗,并非有二心,不是真的想谋反。
③针对“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这一史实, 朱彝尊认为天下已定后韩信没有过错却被无故贬爵,他有怨言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定他谋逆。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通过对韩信不同处境和结局的描述,呈现了韩信在汉朝功成名就后所面对的困境与抉择。材料一主要叙述了韩信因能力突出而遭忌惮,直至谋反被杀的过程,并以司马迁的观点总结韩信最终悲剧的必然性。材料二则借朱彝尊的视角,为韩信辩护,强调其冤屈,指出韩信并未真正反叛,而是遭到不公对待。两材料通过对韩信的不同解读,探讨了历史人物命运的多重可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
“信”作主语,“汉王畏恶其能” 作“知”的宾语,在C处断开;
“常称病不朝从” 是韩信的行为表现,“称病”“不朝从”构成连动结构,在E处断开;
“信”作主语,“怨望”作谓语,主谓结构构成完整句子,在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正确。遵从/进献,奉送。句意:我一定遵从您的教诲!/奉送给它的土地越多,它侵犯土地的行为就越急迫。
C.正确。备办,安排/详尽地。句意:并且设立坛场,安排按照礼仪来接待。/我(把自己的苦衷)详尽地写在表上呈报。
D.“用法相同”错误,即使/虽然。句意:即使是肝脑涂地也不惜。/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但是韩信能忍辱负重,实在难得”错误。材料二 “彼其视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 只是说韩信认为郎中、都尉之遇比胯下之辱更难以忍受,并不是说都是更大的耻辱且能忍辱负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到;“遂”,于是,就;“所由”,……的原因。
(2)“以”,凭借;“反”,反叛;“藉”,借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针对“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曰:‘谨奉教!’”这一史实,根据朱彝尊辩驳:“呜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信之视豨,犹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者也。” 可知朱彝尊认为凭借韩信的用兵才能,想反随时可以反,没必要借助陈豨。而且韩信根本不屑与陈豨为伍。
②针对“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一史实, 根据朱彝尊辩驳:“然则信悔不用蒯通之计,非二心何?曰:其为是言者,深憾为女子所卖也。不然,以漂母一饭之不忘,忍负解衣推食之高帝哉” 可概括为朱彝尊指出韩信说后悔不用蒯通之计,只是因为被吕后所骗而深感遗憾,并非有二心。他对漂母一饭之恩都不忘报答,不会辜负对他解衣推食的汉高祖。
③针对“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这一史实,根据朱彝尊辩驳:“天下已定,信未尝有纤毫之过,而陈平倡伪游之邪说,无故贬爵,使与绛、灌并列。其与郎中、都尉之遇何异?欲禁其无怨望之言,难矣。彼吕后者,包藏祸心,以为信不死,必不为所用。由是文致其辞,戮之钟室” 可概括为朱彝尊认为天下已定后韩信没有过错却被无故贬爵,这和他当初做郎中、都尉时的待遇一样,他有怨言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定他谋逆。而且吕后包藏祸心,编造罪名杀了韩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知道汉王刘邦忌惮他的才能,经常假装生病不参加朝见和随行,因此韩信日夜怨恨,心情常常不愉快,感到羞耻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去向韩信辞行。韩信握着他的手,让左右退下,说:“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你叛变,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会怀疑了;第三次告发,陛下一定会愤怒并亲自率军前来。我会从中协助你,天下就可以谋取了。”陈豨素来知道韩信的才能,说:“我一定遵从您的教诲!”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去讨伐,韩信称病没有随行,于是与家臣密谋,夜间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经定好,只等陈豨的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于是与萧相国密谋,假称陈豨已经被处死,令列侯和群臣都来祝贺。相国萧何对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也勉强来祝贺吧。”韩信来到朝廷,吕后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锺室里斩首。韩信在被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竟被女子小人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太史公说:如果韩信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相提并论,后世将会享受祭祀。他不致力于这样做,却图谋叛逆,被灭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韩信并没有反叛。怎么知道的呢?从韩信回报漂母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当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整个市场上的人都嘲笑他胆小,只有那位漂母给他饭吃,他应该有得到知己的感激之情。千金的回报,并不算重。等到他在楚地做郎中,投奔汉军做都尉,到这个时候天下就没有一个了解他的人了,这是韩信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那个时代,群雄并起,能够与之争夺天下的只有楚王和汉王,韩信的失败,他将能去哪里呢?恐怕只能是在深山中穷困饥饿到死。为什么呢?他将做郎中、都尉的遭遇,看得比胯下之辱还要严重。可是当汉高祖一听到萧何的话,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任命他为大将,并且设立坛场,按照礼仪来接待,请他坐在上座。自古以来,君臣相遇的礼遇之重,没有比得上汉高祖对韩信的。他对知己的感激之情,即使是肝脑涂地也不惜,那些蒯通的话,又怎么足以动摇他的心呢?
天下已经平定,韩信从未有过丝毫过错,而陈平却提出伪游的邪说,无故降低他的爵位,让他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这与做郎中、都尉的遭遇有什么不同?想要禁止他没有怨恨的言论,太难了。那个吕后,心怀叵测,认为韩信不死,一定不会为她所用。因此,她罗织罪名,将韩信在钟室处死,史官于是附和她的说法,声称韩信与陈豨有密谋。唉!凭借韩信用兵如神,想要反叛就反叛好了,何必要借助陈豨呢?韩信看待陈豨,就像看待绛侯、灌婴一样,不屑与他交谈。
那么韩信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难道不是有二心吗?回答是:他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深深遗憾被女子所骗。否则,以他对漂母一顿饭的感激,怎么会忍心辜负解衣推食的汉高祖呢?
(选自朱彝尊《韩信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