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川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②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五》)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②素琴:无弦的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亲老A家贫B起C为州D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而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羸,指瘦弱,与“赢”一样都是形声字,字中间的“羊”“贝”都属于形旁。
B.赋,指做、写,与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词义相同。
C.刘裕,即材料一中的宋武帝,与辛弃疾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同一人。
D.诸,“之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檀道济看到陶潜卧病在床的潦倒状态,劝他出来做官,陶潜当时并没有答应。
B.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于是接受了上级部门授予的彭泽令的官职。
C.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抚弄素琴来抒发情怀。
D.陶潜因为是官宦世家而出来做官,也因为曾祖曾任晋大司马而耻于侍奉新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分)
译文:
(2)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4分)
译文:
14.《南史》和《读通鉴论》、对陶渊明辞官时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态度是否一致? 为什么?(3分)
答:
答案:
10. BEG(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
11. B(词义不同,在“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是一种骈赋文体。)
12. B(从上下文来看,“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的意思是想要通过做官来获取今后归隐的资金,这才接受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
13.(1)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拿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
(2)做了官却知道终究不能做长久就离开了仕途,他的意图是深远的。[得分点:第(1)句中的“尝”“故人”“赍”“要”以及第(2)句中的“仕”“终”“去”“深”。]
14.①不一样。②《南史》对陶渊明的操守持肯定态度,从后文“赋归去来以遂其志”可知,在督邮面前卑躬屈膝的奉迎不合其志;③《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认为陶渊明的做法不合礼仪,辞官所说只是托词而已。(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父母年迈,家境贫寒,被任用为州祭酒,受不了官吏职场,不久便辞职回家。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瘦弱不堪卧病在床已经多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就隐居,有道就出来做事。如今你生在文明昌盛之世,为何这样自讨苦吃呢?”他回答说:“我怎敢自认是贤士,志趣没有那么高啊。”后来作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朋说:“我想暂且作几天官吏,挣几个归隐生活的费用,是否可以呢?”上司听说了,任命他为彭泽县令。郡中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县吏告诉陶潜要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潜感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弯腰屈背。”当天就丢下官印辞去职务,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
义照末年,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不去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没有找到让他来见的机会。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陶潜到粟里,便欣然和庞通之一起饮酒,一会儿王弘来到,陶潜也没有表示不快。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无弦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摆出来抚弄几下以抒发情怀。陶潜年轻时作小官,无论出仕还是退隐都不注意名声操守。(晚年)自以为曾祖作晋朝的宰辅大臣,耻于屈身侍奉新朝,自宋武帝的江山日渐巩固,便不肯出去做官。所写的文章,都注明写作年月。自晋义熙以前,写明晋朝年号;自宋永初以后,只用甲子纪年。
材料二 陶潜不当官,是不能当官,不忍心当官。当初当彭泽令,因为是世家后代,应当做官。做了官却知道终究不能做长久就离开了仕途,他的意图是深远的。用心极深但不能说出来,所以就多说些托词。不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说些诡辩的话,并不是他畏惧祸患,晋没灭亡,刘裕也没篡位,陶潜却先隐居了,真不应该。万一刘裕三年前死了,义符之流不足以篡位,就如桓温死后,谢安可以使晋复兴一样,那么又怎能将未成的篡位谋逆罪名强加给再次复兴东晋的功臣头上,并说出这样危言耸听的言辞呢?这正是君子的高尚品德。所以(陶潜)归家只是说:“哪能为五斗米向无知小人低头呢?”只能这样说罢了。君子当官,道义要求上下官僚相互交往就必须遵循君王的制度,不但是法律的规定,也是礼仪的要求。县令束上腰带拜见督邮,是当时君王的制度,郡守的要求,当这样的官必须遵守。这样规定只是为了知道某人是督邮罢了,哪里是在选择人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