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太平州新学记
(宋)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某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①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②,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注释]①防:堤岸。②经始:开始筹划营建。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1分)
A.焉 B.矣
C.哉 D.也
22.对第①段兴建学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李仲卿治理有方,百姓在他的劝说下纷纷捐资兴学。
B.李仲卿亲自择地,又筑堤岸拨农田,办事细密周详。
C.自门到堂的建筑雄丽紧凑,用以摆放祭祀养生器物。
D.往来者不知何时动工,只见它落成,突出速度之快。
23.分析本文三段文字的行文思路。(4分)
24.概述本文写作的针对性。(4分)
答案:
(五)太平州新学记(11分)
21.C(1分) 22.A(2分)
23.示例:第①段讲述李仲卿兴办学堂的事例,因为有这样的功德,所以第②段赞颂他的贤能;又从反面提出社会中还有不懂为学之道的士子,交代写作目的;第③段紧承上文的写作目的,具体阐述作者的为学之道,告诫士子当孜孜以求圣人之道,不可贪求美食逸居。(4分)
24.示例:针对当世有些官吏不懂学而不已的现实,赞扬李仲卿教育为先、为政以德的贤明之举;针对当世学者道散多讼的现实,勉励学子推行仁义到达圣人境界的为学之道。(4分)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1066),司农少卿建安人李定字仲求所建立的。他治理州里的事,宽和而有节制,平静而有谋略,因此不用大的惩罚与杀戮州里已经治理的很安定了。因此大姓人家相互劝着出钱,到李侯的家中,愿意兴建州学以称李侯心意。他为他们寻找地方迁移过去,建有房屋若干间,建堤防环绕四周,以防止水患,并且买了田若干顷,来供养求学的人。学校从大门到正堂,宏伟壮丽,用来祭祀先师和供养求学者的设施齐备。来往的人,都不知道学校的建设是怎么开始的,只见到了它的建成。而州学刚建成,李侯就离职走了,州里的人对他感激不尽,于是来我这里求文章来记载他当时的事。
唉!学习不能停止的道理已经有很久了,但世上为官的人有的不完全懂得这些,而李侯很早就知道了,并且又能不浪费财力伤害百姓,让有钱人相互劝逸出钱来成就这件事,难道不贤良吗?然而世上的士人,知道学习,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因此我在他们来求文章的时候,就把这些告诉他们了。
大概是继承道的一切都比不上善行,而善行没有什么比得上仁义,仁的施行,从父子开始,积累善行充实自己,直到圣明而别人不能明了就叫作神。推行仁义而使之上进,就达到圣人对天道所了解的程度,这是求学的人应当把它作为自己的本分的事。过去造字的人的人已经告诉我们了,使上面的人知道,却在下面的人中没有名气,有起始却见不到最终的成就,这就是道之所以散,百家诸子所以成功,求学的人们还存在着弊端的原因呀。求学于学校,要全天下求学的人没有弊端。在这里游历,在这里吃饭,而对我所说的不明了,那不过是吃美好食物安逸的居住而已。李候做这件事,难道是为了士大夫们有美食且安逸的居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