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资治通鉴·周纪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资治通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超然 客 校 对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四卿之一,智氏家族的领主。②段规:韩氏家相。③智国:智伯家臣。④安邑:魏氏都城。⑤平阳:韩氏都城。⑥疵:智伯谋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B.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C.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D.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封地、采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俸禄的封地。旧时也做县的别称。
        B.版,古代用以表示所筑土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
        C.御,会意字,左“行”中“绳”右“人”,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驭车马。
        D.骖乘,指陪乘的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右,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左担任警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国劝智伯要对危机有戒备警惕之心,但智伯自恃实力强大,无人匹敌,在宴会上肆意戏辱韩康子及其家相,为之后的覆亡埋下了祸根。
        B.韩、魏两国在外交上处于弱势,他们不敢拒绝智伯索地的要求;桓子和康子跟随智伯攻赵,听到智伯灭亡赵氏的话,恐惧到手足失措。
        C.谋臣疵善于观察人事细节,对形势有清醒准确的判断,他提醒智伯提防韩康子和魏桓子谋反,但劝谏失败,于是他明智地离开了晋国。
        D.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由于才与德不匹配,他根据才与德的存在状态把人分为四类,依照这个标准看,智伯虽有才华,但却是个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14.智伯的哪些行为导致了智氏亡族?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0.C解析:“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语义完整,“决”字的宾语是“水”,其间不能断开,排除B、D。“翼而击之”的主语应是“韩、魏”,“智伯军救水而乱韩”或“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逻辑不通,排除A、D。“襄子将卒犯”中的“犯”是动词,缺少宾语,需在“其前”后断开,排除A、B。故选C。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11.D解析:应为“古代乘车时,尊者居左,驾车人居中,骖乘居右担任警卫”。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2.B解析:桓子和康子“恐惧到手足失措”理解错误,魏桓子用胳膊肘碰韩康子,韩康子踩一下魏桓子的脚,有恐惧成分,但更多的是两人都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心照不宣地互相示意要有所谋划。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13.答案:(1)两人于是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关键词“阴”“期”“遣”各1分,句意1分)
        (2)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莫之能辨”宾语前置1分,“通”“所以”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①待人傲慢无礼,如戏弄韩康子及其家相;②不听从谋士(智国及疵)的劝谏,刚愎自用;③肆意向韩、魏、赵索要土地,贪婪强横;④轻易把自己谋士的话透露给对手,愚蠢昏昧。(答对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材料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李纲的作品。作者一生爱国忠正、锐意图新,作品风格沉雄劲健,适合学生阅读欣赏。这首诗为作者因力主抗金被排挤外放时期的作品,主题思想具有代表性,因为内容上兼顾了赏春和忧国两个层面,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明快清新又深沉峻洁的格调,能较深入地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译文:
        智襄子主持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伯说:“灾祸都将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灾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智伯)不听劝告。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给智伯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领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去攻打赵家。赵襄子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率领各自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会淹没魏的都城安邑,绛水也会灌没韩的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超 然 客 校 对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疵说:“凭人之常情知道的。”第二天,智伯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的?”疵回答说:“我见他们仔细看我而后匆忙离去,这是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不改。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赵灭亡之后就该轮到韩、魏了。”两人于是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让大水决口反灌智伯军营。智伯的军队为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军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了智伯,将智氏一族全部诛灭。
        臣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在于他的才胜过了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他们,一概称之为贤明,这是人们找不到贤人的原因。聪慧明察、刚强坚毅才叫才,正义耿直、公道平和才叫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




        相关文言文练习
        《资治通鉴·齐州都督齐王佑》《资治通鉴·齐纪三》
        《资治通鉴·周纪一》(二)资治通鉴《乙亥,庞勋引兵北渡濉水》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资治通鉴·隋纪·义宁元年六月,己卯》
        《资治通鉴·房玄龄明达吏事》《资治通鉴·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
        《资治通鉴·邓骘欲弃凉州》(二)《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哀帝建平四年秋八月,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资治通鉴·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将兵多少》
        《资治通鉴·周世宗征伐淮南》《资治通鉴·冬,先零、沈氏羌与诸种羌寇并、凉二州》
        《资治通鉴·唐武宗践祚,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对比
        《资治通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资治通鉴·唐纪·长孙皇后》(二)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
        《资治通鉴·唐纪八·上神采英毅》(二)《资治通鉴·齐纪六·魏高祖游华林园》
        《匦》(太后欲周知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资治通鉴·唐纪·上将幸东都》
        《资治通鉴·齐州都督齐王祐》《资治通鉴·初,刘备在荆州》
        《资治通鉴·邓骘欲弃凉州》《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资治通鉴·二月,戊寅,以房玄龄为左仆射》《资治通鉴·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并叛》
        《资治通鉴·秦之始伐赵也》《资治通鉴·虞寄与宝应书》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资治通鉴·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
        《资治通鉴·周纪·吴起才识》《资治通鉴·汉纪·建武二年二月》
        《资治通鉴·魏纪五·魏明帝》《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资治通鉴·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
        《资治通鉴·魏纪一·正月,武王至洛阳》《资治通鉴·魏斯传》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初,吐蕃自恃其强》
        《韩休为相》《资治通鉴·参狼羌与诸种寇武都》
        《资治通鉴·刘黑闼传》《秦王欲伐齐》
        《李敬玄之西征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
        《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资治通鉴·春,三月,乐成》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