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欧阳修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资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①纵而不问,乡闾②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③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④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注释】①职方君:指苏序,苏洵的父亲。②乡闾:乡亲、亲族。③茂材异等:出众的优秀人才。④六经、百家:《六经》指孔子整理先秦典籍,后成为儒家经典。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君 之 文 博 辩 宏 伟 读 者 悚 然 想 见 其 人
(2)小胡在阅读本文时,不理解“即”的意思就去查阅了字典,他发现,“即”原本写作如图,
左边一个和“豆”一般的食器,右边一个人跪坐在食器旁边张着大大的嘴巴,准备享用食器中的美食。由此可以推测,“即”的本义是______。现在,“即”有下列几种意思:①就是;②到;③当下,目前;④靠近,接触;⑤就,便。文中“及即之”中的“即”的意思是______。 (3)请选出与“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的“而”完全相同的一项______ A.职方君纵而不问 B.职方君笑而不答 C.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D.濯清涟而不妖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 (5)班级讨论时,有同学提出,苏洵多次科举“不中”就“退”而放弃,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最终中举,范进比苏洵更能够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该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2)食 ④ (3)C (4)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5)不同意,二者虽然都是考科举,但是考科举的目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范进考科举是为了考取功名,热衷于功名利禄,学习上只顾着死读书,没有研究透彻;但是苏洵并不是为了功名而考,后期为了钻研学说,在文章中写到苏洵闭门读书潜心研究六经和百家学说,更加证明了他的学习方式是钻研学术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二者的自强不息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所以不能说范进比苏洵更能证明君子应自强不息。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和道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在家乡广为传播,在蜀地的百姓中出名已经很久了。在至和、嘉佑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 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到他(神采飞扬)的样子。不过,见到了他,却温和得好像不会说话。等到接近了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他偶尔发表见解,越是辩驳深入,就越层出不穷。唉,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 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却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却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还是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一下笔顷刻便几千字,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阔自如,必定达到深远幽微的境界才停下来。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才能,学习他的文章,并以他的文章为写作榜样。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