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14.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DH 11.A 12.C
11.13.(1)(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
(2)唐太宗对他的意见非常赞赏,(但)正致力于施行怀柔政策,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采纳温彦博的策略。
14.①可充实空虚的边塞。
②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
③彰显帝王的仁爱和胸襟。
④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代的覆车之鉴离我们并不久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将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啊。
“前代”是主语,“覆车”是谓语,意思是“翻车”,比喻失败,二者构成主谓结构,结构完整,B处断;
“殷鉴”泛指前人的教训,是主语,“不远”是谓语,二者构成主谓结构,结构完整,且“陛下”是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
“彦博言”是偏正结构,“言”是中心词,做“用”的宾语,结构完整,H处断。
故选BDH。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族”:部族,民族。/众,一般的。句意:不是我们民族的。/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
B.正确。“居”都是动词,处在,生活在。句意: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C.正确。“从”,听从。/使……跟从,率领。句意:听凭他们的意愿。/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
D.正确。“绝”,灭绝。/渡过,横渡。句意: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都要收居河南”错误,由倒数第二段温彦博所说“从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可知,应该是“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寇盗”,侵略抢劫;“卑伏”,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顾”,不念及;“其天性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嘉”,赞同,赞赏;“方务”,正致力于,正实施;“未之从”,宾语前置句,“未从之”;“卒”,最终。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一则实空虚之地”可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
从“二则示无猜之心”可知,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
从“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可知,彰显帝王的仁爱和胸襟。
从“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可知,收居内地加以礼法教化可以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李靖打败突厥颉利可汗,颉利统属的部落很多都归顺了大唐,于是唐太宗下诏讨论安定边境的政策。
中书令温彦博建议说:“请陛下把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汉建武时,安置归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下,既保留原有的部落编制,作为中原的屏障,同时又不让他们远离本土、不改变他们的习俗,以便实行抚慰政策。如此,一来可充实空虚的边塞,二来可体现朝廷对他们没有猜疑之心。我认为,这才是包容养育他们的正当办法。”
秘书监魏征说:“匈奴世代与中原为敌,与老百姓结下了数不清的仇怨,陛下鉴于他们乃主动受降,因此没有将他们处死。应当把他们发配到黄河以北地区,让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匈奴人面兽心,不是我们民族的,(他们)强大时必然要侵略抢劫,贫弱时就低声下气(卑下臣服),不念及恩情大义,是他们的天性。陛下如今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并且降兵达几万,乃至十万之众,几年以后,他们的人数还会成倍增长,让他们生活在我们身边,离京城如此之近,将来可能会成为心腹之患,所以千万不可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
温彦博说:“天子对于万事万物,不管天上飞的,还是地上长的,只要归顺,都应该收养。如今突厥兵败,余部前来归降,如果陛下对他们不加以怜悯,反而弃他们于不顾,这不是天地之道,是阻止少数民族亲近之意。我虽愚钝,但却认为陛下不应采取抑制少数民族的政策,而应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地区。”
魏征说:“西晋取代曹魏之时,胡人部落分散居住在附近郡县,江统建议把这些胡人驱逐出塞外,而晋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数年之后,胡人终于在瀍河、洛水一带造反为虐。前代的覆车之鉴离我们并不久远。陛下如果采纳温彦博的意见,将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啊。”
温彦博又说:“我听说,圣人之道无不通达。突厥的残余部落,前来投奔我们,以保全性命。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内地,传授给他们礼教法令,选拔他们的首领,派卫兵驻守那里,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稍停片刻,他继续说道:“隋文帝兴师动众,耗尽了国库,扶持突厥可汗,让他回到旧地,后来可汗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企图谋反。现在,陛下仁慈宽厚,听凭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河南、河北,任由他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他们内部不统一,力量分散,怎么会对中原政府造成危害呢?”
给事中杜楚客进谏说:“北方异族人面兽心,难以感化,用武力容易使他们臣服。现在让他们的部落散居在黄河以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有祸患。至于隋炀帝在雁门关被困一事,虽是因为突厥背信弃义所致,隋炀帝昏庸无道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原的衰败灭亡,怎能归咎于中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少数民族不会扰乱华夏民族,这是先哲们总结的经验。让快要死亡的人活下去,让行将灭绝的东西延续下去,这是古代圣贤通行的原则。我担心如果不遵照古训,大唐将难以长久啊。”唐太宗听后,对他的意见非常赞许,(但)正要致力于施行怀柔政策,于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最终采纳温彦博的策略。从幽州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安置归顺的突厥部落,从这以后,到长安定居的突厥人达万家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