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答谢民事书》《答陈商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搢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事书》)
        材料二:
        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报。又不以其浅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入。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今举进士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
        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节选自韩愈《答陈商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好竽A而子鼓瑟B虽工C如王D不好E何F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搢绅,把笏板插在腰间束的宽带上。搢,插。绅,士大夫腰间束的大带。搢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也作“缙绅”。
        B.两封书信中的“敢”字意思相同,和《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都是谦辞,冒昧地。
        C.“而乃以赋鄙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的“乃”意思相同,都是“竟然”。
        D.区区,小,自称的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封书信的开头,虽然苏、韩二人用词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友人来信中或问候或信任之语的欣慰与感激之意。
        B.苏轼用“系风捕影”来打比方,形象生动地给友人指出了在文章中追求用所谓文采来表现事物之妙是很闲难的。
        C.苏轼认为扬雄的《太玄》《法言》都是用艰深之辞来装饰浅易之说的作品,无法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更不能称为“经”。
        D.韩愈杜撰了“齐门挟瑟”的小故事,是为了批判门客只知迎合讨好齐王却不顾求仕者有真才实学的不正之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4分)
        (2)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4分)
        14.苏轼和韩愈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文学创作理念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CF
        11.A(B.书信中的“敢”是“岂敢”;C.《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乃”是“这样”;D.二者意思相同。)
        12.D(目的是批评写文章的人不看对象,只知卖弄自己。)
        13.(1)这些话可以对有智慧的人说,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只是因为谈论创作文章偶然涉及它罢了。【“为”,介词,对、向;“知”同“智”;“论文”,谈论(议论)文章;“及”到、涉及。4个得分点各1分】
        (2)我就丝毫也不谦让,完全表达出了我的想法,希望你能原谅体察。【“略”,全、丝毫;“辞让”,谦让、推让;“惟”,希望;“吾子”,你。4个得分点各1分】
        14.(1)苏轼强调①文章要自然而然(或“行云流水”,或“该流动的时候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停止”);②言辞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好了(辞达而已)。(2)韩愈强调写文章要看清对象,投其所好。(1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
        我生性刚直简慢,学识迂阔,才质低下,又因事被贬多年,不敢再自居士大夫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好像另一个时代的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投合如同老朋友一样,欣喜之极到出乎意料,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你给我看的公文和诗赋杂文,我看过好多遍了。大体来说,像行云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该流动时就流动,该停止时就停止,文章的组织结构自然而然,多姿多彩,富于变化。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流传也不会很远。”又说:“言辞能表达清楚要表达的意思就好了。”就是言辞只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有人就怀疑这似乎是不需讲究文采了,这种看法是很不对的。要探求事物的精妙之处,就像把风拴住,把影捉住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遇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都能表达得彻底明白呢!做到这样就叫作辞达了,言辞能做到把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那所谓的文采也就够用的了。
        扬雄好用艰深的言辞,来装饰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那人人都懂得的。这正是他所说的只注意雕琢字句的词章小技,他的《太玄》《法言》都属这类。他只后悔自己作的赋,是为什么呢?他一辈子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也只是在句法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创作的《离骚经》,是他继承了《风》《雅》的传统而再加以变化的,即使与日月争光也可以,难道能因为它的文体与赋相近就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说可以“升堂”都是有余的: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像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些话可以对有智慧的人说,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只是因为谈论创作文章偶然涉及它罢了。
        欧阳修说:“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是有规定价钱的,不是一般人能用口说就能定出贵贱的。我啰啰唆唆说了这么多,对你哪能有什么好处,实在是非常惭愧惶恐。
        材料二:
        承蒙你给我写信,语言高妙而意旨深奥,我读了三四遍还没有读懂,惘然之中又增加了羞愧。你又不认为我浅陋,且无过人的智慧和见识,把自己所坚守的原则告诉我,真是大幸!我怎敢不对你吐露实情,然而,我自己知道我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从前齐王很喜欢听竽,有个想到齐国求官的人拿着瑟到齐国,在齐王的宫门前站了三年而不被邀请入内。他大声叱骂说:“我鼓瑟技艺高超,能使鬼神感动,我鼓瑟完全符合轩辕氏的音律。”有客人骂他说:“齐王喜欢听竽,而你只会鼓瑟,即使你技艺高超但齐王不喜欢,你怎么办呢?”这就是所说的擅长鼓瑟而不擅长到齐国求官。
        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考取进士,在这个社会上追求利禄,追求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写文章却一定让全社会的人都不喜欢,岂不是和拿着瑟站在齐王宫门前的人一样吗?您的文章虽然写得精妙,但不利于您的所求,求之不得就发怒怨恨,不知道君子是不是一定会这样做呢?
        因此,我的想法是,每次有来访的人,都是看得起我。我就丝毫也不谦让,完全表达出了我的想法,希望你能原谅体察。    
         



        相关文言文练习
        《荀卿论》《李斯论》《鸟雀近人》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伐树记》《石钟山记》《石钟洞叙》《观物内篇》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李斯论》《孙武论》
        《论取郜大鼎于宋》《史记·太史公自序》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二)
        苏轼《记六一语》《朋党论》《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苏廷评行状》《大臣论》《焚书》
        《黄州安国寺记》《行香子·述怀》《潮州韩文公庙碑》《谢欧阳内翰书》
        《养生》《东坡志林·赠张鹗》《刑赏忠厚之至论》《韩非子·二柄》
        苏轼《书上元夜游》(二)苏轼《思堂记》
        苏轼《记游定惠院》《六一泉铭并序》
        《陶渊明传》《哨遍·为米折腰》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三)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徐州莲华漏铭》苏轼《刑政》
        《答黄鲁直书》《答黄庭坚书》《答黄鲁直》《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贞观政要·求谏》《田表圣奏议叙》苏轼《书蒲永升画后》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
        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苏轼《与朱鄂州书》
        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二)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厚货财一》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二)
        苏轼《汉高帝论》苏轼《后赤壁赋》(二)
        苏轼《梁贾说》《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
        《游白水书付过》《后赤壁赋》《赤壁赋》
        苏轼《陈公弼传》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苏轼《日喻说》《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方山子传》(二)苏轼《答李端叔书》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