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凡论人而违古者,无高士焉。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无智士焉。德行未成于身而违古,卑人也。事无资,遇时而简其业者,愚士也。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贤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贤人之行,王主之道,其所不能已也。
(节选自《管子·法法第十六》)
材料二:
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而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动其本者不知静其末,受其始者不能辞其终。利者,盗之本也;妄者,乱之始也。夫受乱之始动盗之本而欲民之静不可得也。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故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变谓之情,虽特异物性亦然者,故曰内也。变变之变,谓之外。故虽以情,然不为性说。故曰:外物之动性,若神之不守也。积习渐靡,物之微者也。其入人不知,习忘乃为,常然若性,不可察也。纯知轻思则虑达,节欲顺行则伦得,以谏争侗静为宅,以礼义为道,则文德。是故至诚遗物而不与变,躬宽无争而不以与俗推,众强弗能入,蜩蜕浊秽之中,含得命施之理,与万物迁徙而不自失者,圣人之心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天道施第八十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A受乱之B始C动盗之D本E而欲F民之静G不可H得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轻,文中表示不看重,“父利其然也”的“利”意为“以为⋯⋯有利”,二者用法相同。
B.矜,文中指自夸、自大,与贾谊《过秦论》中“锄櫌棘矜”中的“矜”意思不同。
C.简,文中指选择、挑选,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简”意思相同。
D.夺,文中指改变,与李密《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认为明君首先需要明白设立国家法令制度的重要性,“置法”“立仪”后,百姓行为规范有了根据.就可以实现自己治理自己。
B.骄傲自满会使事物受到限制,会阻碍人的修身,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古道,抓住机遇,淡泊名利,内心笃定,才会成为真正的贤人。
C.圣贤之人具有高度悟性,能触类旁通,并且其言行必定合乎礼制要求,这与那些只看重利益以及秉性虚妄的人而导致社会动乱不同。
D.圣人认为外物对人有巨大影响,但人还是应该保持上天赋予的禀性,就像蝉在浊秽中蜕皮一样,能顺应万物变化却又能保住本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
(2)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内”与“外”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
10.【答案】CEG
【解析】“夫”为发语词,一般表示议论开端,无需断开。“受乱之始”是表示原因的状语,因此在C处断开。“动盗之本”中的“动”是动用之意,“盗”是盗窃、做盗贼的意思。“而”表示转折,转人另一层意思的阐述,“不可得也”表示不好的结果。
11.【答案】C
【解析】C项,文中的“简”指忽略、怠慢(韩非子《五蠹》中“服事者简其业”的“简”与之同义),“简能而任之”的“简”意为选择、选拔,意思不同。
12.【答案】A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可知,明君首先“应该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设立法令制度约束自己,率先垂范,成为百姓的楷模”。
13.【答案】①贤人立身行事,不想到要出名;成王业的君主施行王道,也不计较成败。
②百姓的本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考虑礼义。
【解析】(1)句“有名”“王主"以及“之”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各1分,通顺流畅1分。
(2)句“情”“制”“度”各1 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
14.【答案】①“内”指人自觉改变的本性;②“外”指因外力而改变的本性;③“内”是符合天道思想,而“外”则不符合天道思想。
(每点1分,其他答案如果合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人民趋从君主,不是趋从他口里说的什么话,而是趋从他性情之所好。君主好勇则人民轻视死亡,君主好仁则人民轻视财物,所以说君主喜爱什么,人民就一定加倍喜好什么。由此,明君知道人民一定是以君主为出发点的,所以要确立法制以自己治理自己,树立礼仪以自己规正自己。所以,君主不以身作则,人民就不会服从;如人们不肯服从法令,不肯为守制而死,国家就一定要乱了。所以有道的君主,行法令、修制度,总是先于人民躬行实践的。
凡评定人物都有要领:骄傲的人,无法成为伟大人物。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是空虚。行事有了自满与空虚,事情就被限制。骄傲,是渺小的。凡评价人物而违背古道的,没有高士。既不知古道而轻易作出论断的,没有智士。德行未成于自身而违背古道的,是卑人。事业无根底,遇机会就简弃其业的,是愚人。猎取虚名的人,没有贤士;猎取货利的君主,没有成王业的君主。贤人立身行事,不想到要出名;成王业的君主施行王道,也不计较成败。贤人行事,成王业的君主施行王道,都是自己想停下来也不可能的。
材料二:
上天的原则是施予,大地的原则是转化,人的原则是道义。圣人见到开端就知道根本,精明到极点了;得到一点就可以回应出一万点,这是以类相推而治理的方法。动摇它的根本的,不知道使它的枝末安静;接受了事物开始的,就不能辞却它的终结。利益是偷盗的本源,行为不正是动乱的开始。接受动乱开始的不正行为动偷盗的根源而想要亘姓安定:是丕可能做到的。所以君子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喜好女色又没有礼节就要放浪,喜好吃喝又没有礼节就要争斗,放浪争斗就要发生动乱。礼是体察人类本性又可防止动乱的。百姓的本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考虑礼义。眼睛看正当的颜色,耳朵听正当的声音,口中吃正当的滋味,身体走正当的道路,不是强行改变人的本性,是用它安抚人的本性。自觉改变叫做本性,即使特别之物,本性也是如此,所以本性叫做内。因外物而改变了的本性,叫做外。因此虽然依据性情改变了本性,但是不能按照原来的本性来说。所以说:外面的力量改动本性,如同神不能守护不动一样。积累习惯逐渐积累细小之处,这些都促使事物发生细微变化,这些通过积累而成的变化进入人身,人们不知不觉,积累习惯忘记了常规,经常如此好像本性一样,这一点不可以不省察。纯粹认真地认知,灵活地思考思想就通达,节制欲望顺随正道而行就能得到正当的次序,把纠正别人过错和沉静当作归宿,把礼义当作原则,文彩华贵就得到了。因此特别诚心地抛弃外物而不变化本性,自身宽和没有争夺又不随世俗变化,所有的外物积习即使强大也不能进入人心,蜩蝉在浊秽当中蜕去外皮,常含有天命和上天施予的道理,和万物一起变化却又不失却自身,是圣人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