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短文,完成8~10题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②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③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④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异操: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荻:芦荻。未弱冠:二十岁不到。“诸王侍读”“奉朝请”:都是官职名称。闭影:藏形匿迹。朝仪故事: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出处冥会,心如明镜:无论为官还是归隐都能看透领会,内心明白如镜。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取:决定 B.诏许之。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
C.老而弥笃 笃:深、甚 D.以机动之 动:使……转动
【解析】B.诏:这里是动词“下诏书”,意思是皇帝下令。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B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C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D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解析】A 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10.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根据文意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
A.陶弘景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关起来门来不与其他人往来,只以看书为要事。 B.陶弘景以画言志,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出仕为官。 C.散养在水草的牛无拘无束,就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人自由自在;套上金笼头的牛,就像为官之人,虽身处富贵,却备受驱使。
D.陶弘景任何事情都做会,想以此画获得皇帝的认可,入朝为官担任宰相。
【解析】D.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想要效仿在泥淖里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被我召见就肯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遇到凶吉征讨的事情,梁武帝没有一件事是不向他咨询的。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11.请将第三大题文言短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解析】等到长大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极大的耻辱。(及、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各1分)
【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陶弘景为人圆滑豁达,谦虚谨慎,无论在官在隐都他都能领悟看透,内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暴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又曾经造了浑天仪,高三尺多,地球仪套中间,天体球转动而地球仪不转,用机器使它转动,全部与天体球相聚。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为做好史官才用它”。 沈约在东阳郡担任郡守。由于尊崇陶弘景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想要效仿在泥淖里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被我召见就肯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梁武帝每当遇到凶吉征讨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是不向他咨询的。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