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唐顺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奏,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晕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①赘旒:原指旌旗上的飘带。后比喻实权旁落、被大臣挟持的君主。②葬原仲:原仲,陈国大夫。他死后,鲁公子季友没有得到国君的许可私自到陈国给原仲送葬。孔子认为这是结党营私的体现。③辈帅师:晕,羽父,鲁国大夫。宋国伐郑,请鲁国一同出兵,鲁隐公不应,辈执意带兵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的行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强秦A之暴B亟矣C今悉兵D以临赵E赵必F亡G则魏H且为之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岌岌,形容十分危险,与《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中的“岌岌”意思不同。
        B.诛,诛杀,与《六国论》“泊牧以谗诛”中的“诛”意思相同。
        C.悟,醒悟,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中的“悟”意思相同。
        D.报,报答,与《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的“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盗窃兵符一事,评论者认为信陵君是有罪的;而作者认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窃兵符来救六国,信陵君无罪。
        B.信陵君急于救赵的思想出发点是因为和赵国平原君有姻亲关系;否则,即使赵国灭亡,信陵君也不会救助。
        C.面对赵国的求救,参与此事的信陵君等三人都应尽力去说服魏王,这样信陵君既不会辜负魏王,也不会辜负赵王。    
        D.最后--段以穰侯、虞卿为例,揭示利害关系;又将君主比喻成“赘旒”,以此震骇警醒任君权旁落的君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14.在救赵一事上,从魏王身上能吸取哪些历史教训?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3分,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CEG【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3分)B【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思路点拨】“诛”,文中是“责备”的意思;“洎牧以谗诛”中的“诛”是“诛杀”的意思。
        12.(3分)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思路点拨】A项“窃兵符来救六国,信陵君无罪”错误,由原文“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是为救赵国而不是六国,而且作者认为窃符救赵这件事是有罪的。
        13.(8分)(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关键词“纾”“分”“奚”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2)这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姻亲,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关键词“殉”“何以”“谢”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4.(3分)①魏王作为一国之君却大权旁落,以致“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②不知唇齿相依的道理,没有果断救援赵国。(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附:参考译文
        评论者把盗窃兵符看作是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一点还不够拿来怪罪于信陵君。那强大的秦国的残暴很急迫了,如今率领所有的兵力来对付赵国,赵国必定会灭亡,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和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各国的屏障,赵国、魏国亡了,那么楚国、燕国、齐国就会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比这更岌岌可危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就没有罪过吗?我回答: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只不过是一个(王室的)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其君王。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救援,而是很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啊。平原君用姻亲情分来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为了姻亲的缘故,想赶快去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姻亲,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盗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的国家,那么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一定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与其国家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君,而且魏国所依仗的用来保卫自己国家的军队和武器,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如果侥幸战胜了,结果还算过得去;如果不幸没有战胜,在秦国做了俘虏,这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姻亲,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那盗窃兵符的计谋,原来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公子去盗窃兵符,如姬为公子从魏王卧室之内把兵符偷出来,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    
        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强烈地劝谏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军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一定会醒悟的。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去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国,如果不听,就拿出本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决心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魏王救赵国,如果不听从,就拿出她本想为公子而死的决心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像这样做,信陵君就不会辜负魏国,也不会辜负赵国;侯生和如姬二人不会辜负魏王,也不会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计策呢?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姻亲的赵国,却不知道有魏王。内部有宠幸的侍妾,外边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都只知道有个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那么这样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道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背离公道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而忘掉了坚守节操、奉公行事的道理。(于是就形成了)只有权势很重的宰相而没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人的仇恨而没有出于道义的愤怒。像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君王就像连缀在旗上的装饰品一样,大权旁落的现象已经很久了啊。因此信陵君可以作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作为人君失去权力的鉴戒。《春秋》记载了季友私自送葬原仲和领兵伐郑这两件事。哎!圣人的思虑是多么深远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元史·许衡传》汤显祖《青莲阁记》
        唐顺之《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史·陈登云传》
        归有光《归氏二贤传》《信陵君救赵论》
        《后汉书﹒卢坦传》《旧五代史·王审知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救赵论》《萧颖士风节》
        《北齐书·卢文伟传》《元史·欧阳玄传》
        《宋史·叶颙传》《三国志·吴书·朱治传》
        《旧五代史·李愚传》《琅嬛福地记》
        《宋史·曾公亮传》《梁书·夏侯详传》
        《北史·魏收传》俞樾《戴高帽》
        《史记·乐书》《明史·王祎传》
        《后汉书·梁统列传·梁冀传》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
        《资治通鉴·唐纪九》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朱舜水《勿斋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