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刘体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明史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体乾,字子元。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思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多请追宿逋,增赋额。体乾独上奏曰:“苏轼有言:‘丰财之道,惟在去其害财者。’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费是也。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方。合文职,盖十万余。多一官,则多一官之费。请严敕诸曹,清革冗滥,减俸将不赀。又闻光录库金,自嘉靖二十一年以后,供亿日增。内监干没狼籍,辄转鬻市人。其他诸曹,侵盗尤多。宜著为令典,岁终使科道臣会计之,以清冗费。二冗既革,国计自裕。”于是部议请汰各监局人匠。从之。
        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体乾言:“太仓银所存三百七十万耳,而九边年例二百七十六万有奇,在京军粮商价百有余万。蓟州、大同诸镇例外奏乞不与焉。若复取以上供,经费安办?”帝不听。体乾复奏:“今国计绌乏,大小臣工所共知。今尽以供无益费,万一变起仓卒,如国计何?”于是给事中李已、杨一魁交章乞如体乾言,阁臣李春芳等皆上疏请,乃命止进十万两。
        诏市绵二万五千斤,体乾请俟湖州贡。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逾年,体乾乞承运库减税额二十万,为中官崔敏所格,不得请。是时内供已多,数下部取太仓银。体乾清劲有执,每疏争,积忤帝意,竟夺官。
        赞曰: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若刘体乾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
        (节选自《明史·刘体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B.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C.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D.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曹,即各官署,也指各官署的官员。“曹”是古代分科办事的部门。
        B.库金,库藏的金帛。“库”与“仓”是明朝设置的贮存财产物资的府库。
        C.干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文中指太监暗中侵吞宫中财物。
        D.中官,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和文中的“廷臣”“阁臣”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财用不足的困难,多数朝臣认为应该追讨拖欠的税赋,增加赋税的数额,只有刘体乾建议要从革除冗吏冗费入手。
        B.内监和各署官员侵吞财物的现象比较严重,刘体乾认为应该制定法令加以约束,并实行年终核算制度来节省开支。
        C.刘体乾以太仓银首先要供给边防经费开支为由,两次劝谏,并争取其他大臣附议,迫使皇帝放弃支用三十万两太仓银。
        D.皇帝诏令购买二万五千斤绵,刘体乾奏请等候湖州的进贡,给事中李已也劝谏说,在三月购买会加重商户的负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尽以供无益费,万一变起仓卒,如国计何?
        (2)体乾清劲有执,每疏争,积忤帝意,竟夺官。
        14.“赞”是史传结尾用来评论人物、事件的文字。请概括本文的“赞曰”部分对刘体乾的评价要点。
         
         
        答案:
        12.C
        13.(1)现在(如果)全部用来供给没有用处的事花费,万一突然发生变故,国家将怎么办呢?
        (2)刘体乾清正刚直坚持原则,经常上疏争辩,屡屡拂逆皇帝的心意,最终被剥夺官职。
        14.刘体乾是少数能关注经济的官员,有治国安民的才能,但他的方略得不到落实。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授封行人,改派兵部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去世,他的党羽李庆替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皇帝已经同意,因为刘体乾的谏言只录用了三人。
        “鲍恩”为李庆侄子的名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帝已许之”主谓宾俱全,“之”为“许”的宾语,此处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中官,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和文中的‘廷臣’‘阁臣’意思相近”表述错误,“中官”意为“宦官”,与文中的“廷臣”“阁臣”意思不同。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争取其他大臣附议,迫使皇帝放弃……”表述错误,由原文“于是给事中李已、杨一魁交章乞如体乾言,阁臣李春芳等皆上疏请,乃命止进十万两”可知,其他大臣的附议为自然之举,并非刘体乾的争取。而且皇帝并未完全放弃支用太仓银,只是少支用了,由原来的三十万两改为十万两。
        参考译文:
        刘体乾,字子元。嘉靖二十三年考取进士。授封行人,改派兵部给事中。司礼太监鲍忠去世,他的党羽李庆替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皇帝已经同意,因为刘体乾的谏言只录用了三人。
        皇帝因财政费用不足,诏令朝廷大臣集中商议。大多数主张追索以往拖欠的税款,增加赋税数额。唯独刘休乾上奏说:“苏轼说,‘丰财之道,只有清除那些损耗财资的东西’。现在最大的危害有两件,即冗吏和冗费。本朝从成化五年,武职已经超过八万。合计文职,大概十万多人。多一官,就多一官的费用。请皇上严格敕令各官署,清理革除多余而滥用的官员,节省的俸禄将不可估量。我还听说光禄寺的库存金,从嘉靖二十一年以后,供应天天增加。太监将宫中没用完的东西侵吞了,并且往往转卖给市井中人。其他官署,侵吞盗窃更多。应当制定明确的法令,年终派科道官核算数额,以便清除冗费。两大冗耗革除,国家自然会富裕。”于是朝廷各部决定请求裁减各监司局的人员匠户。皇帝依从了。
        皇帝颁布诏令提取太仓的银资三十万两。刘体乾劝谏:“太仓的银资库存三百七十万两,但是九边(明代设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的年例就达二百七十六万多,驻京师的军队的粮饷依市场价需要一百多万两。蓟州、大同诸镇另外的奏请尚未计算在内。如果又索取供应皇上,经费怎么筹办?”皇帝不听。刘体乾再次上奏:“现在国家财力匮乏,是大大小小的臣僚所共知之事。现在全数供给了无益的靡费,万一仓促间起变故,国家将怎么办呢?”这时,给事中李已、杨一魁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依循刘体乾的谏言,内阁大臣李春芳等都上奏疏恳请,皇帝才下令只提取十万两。
        皇帝颁布诏令购买二万五千斤绵,刘体乾奏请等候湖州的上贡。皇帝没有听从,急迫催促此事。给事中李已劝谏:“三月不是用绵的时候,不应该过分侵扰商户。”刘体乾也再度争辩,皇帝才下令只购入一万斤。一年后,刘体乾又请求承运库减少二十万的税额,被宦官崔敏阻挠,不能奏请皇帝。当时皇宫的供给已经很多,屡次降旨户部提取太仓的银两。刘体乾清正刚直坚持原则,每每上疏争辩,屡屡拂逆皇帝的心意,最终被剥夺官职。
        评议:明朝中叶,边防松弛,经费匮乏。当时负责事务的大臣,能够留意到这个问题的很少。如刘体乾之类,差不多都有经邦济世的谋略。他们的设计的策略和提出的建议,施行到位,也只能修补一时罢了,何况所建议的也没有全部施行,施行的也不能持久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崔亮传》(二)《明史·叶伯巨传》
        《明史·西番诸卫》《明史·吕大器传》(二)
        《明史·费宏传》(四)《明史·李文忠传》
        《明史·刘球传》《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明史·徐光启传》(二)
        《嵩盟九日次井泉百户韵》《程本立传》《明史·黄孔昭传》
        《明史·王彰传》《明史·杨继宗传》(二)
        《明史·张居正传》(二)《明史·本纪九》
        《明史·开济传》《明史·俞大猷传》
        《明史·戚继光传》(四)《明史·马孟桢传》(二)
        《明史·马孟桢传》(一)《明史·金铉传》
        《明史·马永传》(二)《明史·万元吉传》
        《明史·李秉传》《明史·胡松传》
        《明史·周忱传》(二)《明史·徐九思传》
        《明史·王世贞传》(二)《明史·杨守陈传》
        《明史·林俊传》(二)《明史·熊概传》(三)
        《明史·太祖本纪》《明史·邹维琏传》
        《明史纪事本末·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明史·本纪九》
        《明史·周敬心传》《诈疾平叛》
        《明史·戚继光传》(三)《明史·刘熙祚传》
        《明史·金兴旺传》《明史·朱能传》
        《明史·李敏传》《明史·任礼传》
        《明史·俞谏传》《明史·魏骥传》(二)
        《明史·齐之鸾传》《明史·于谦传》(三)
        《明史·秦良玉传》(二)《明史·赵南星传》(二)
        《明史·翁大立传》《明史·程绍传》(二)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