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李骥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篋,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
        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四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
        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多被朝廷采纳。
        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
        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
        (2)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
         
         
         
        答案:
        10.A
        11.D  
        12.A  
        13.(1)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2)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
        1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③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④为人端正谨慎。(答出其中任意三点)
        【解析】10.
        句意: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恨甚”的主语是“伊王”,“又为骥所抑”的主语也是“伊王”,故是两个句子,他们之间要断开,排除C;
        “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中“陪位行礼”是“往”目的,不需要断开,排除D;
        “诬骥后期”和“执而桎梏之”是同主语的两个谓语,中间要分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谦让”。两个例句中“让”意思不相同。句意:写信责备伊王/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2.A.“数四”是个约数,意为多次,并非具体指“四次”;另外,“李骥没有答应”错,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奏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
        13.
        (1)“讥”,盘查;“发”,打开;“坐”,获罪;“免”,被免职。
        (2)“署”,写;“为”,编写;“振”,摇着;“徇”,巡行。
        14.
        ①从“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等句子可见李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
        ②从李骥对刑部侍郎施礼和伊王的态度,可以得出他不思强权,敢于抗争;
        ③李骥在任新乡知县时,“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事有病民,辄奏于朝,哭免之”都体现了李骥恪尽职守,政绩显著;
        ④从“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可知李骥为人端正谨慎。
        参考译文:
        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
        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以政绩卓著出名。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本纪第一·明太祖传》《明史·陆完传》
        《明史·宋濂传》(四)《明史·杨信民传》(二)
        《明史·王绂传》(二)《明史·崔亮传》(二)
        《明史·叶伯巨传》《明史·西番诸卫》
        《明史·刘体乾传》(二)《明史·吕大器传》(二)
        《明史·费宏传》(四)《明史·李文忠传》
        《明史·刘球传》《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明史·徐光启传》(二)
        《嵩盟九日次井泉百户韵》《程本立传》《明史·黄孔昭传》
        《明史·王彰传》《明史·杨继宗传》(二)
        《明史·张居正传》(二)《明史·本纪九》
        《明史·开济传》《明史·俞大猷传》
        《明史·戚继光传》(四)《明史·马孟桢传》(二)
        《明史·马孟桢传》(一)《明史·金铉传》
        《明史·马永传》(二)《明史·万元吉传》
        《明史·李秉传》《明史·胡松传》
        《明史·周忱传》(二)《明史·徐九思传》
        《明史·王世贞传》(二)《明史·杨守陈传》
        《明史·林俊传》(二)《明史·熊概传》(三)
        《明史·太祖本纪》《明史·邹维琏传》
        《明史纪事本末·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明史·本纪九》
        《明史·周敬心传》《诈疾平叛》
        《明史·戚继光传》(三)《明史·刘熙祚传》
        《明史·金兴旺传》《明史·朱能传》
        《明史·李敏传》《明史·任礼传》
        《明史·俞谏传》《明史·魏骥传》(二)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