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徐霞客《溯江纪源》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霞客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溯江纪源
        徐霞客
        ①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      而已。
        ②余按其发源,江自昆仑之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与岷山之江合。岷江经成都至叙州,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为支流。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
        ③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不第此也,宋儒谓中国三大龙,而南龙之脉自岷山,濒大江南岸而下。此亦不审大渡、金沙之界断其中也。不第此也,并不审是南龙盘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谓南龙濒江乎?不第此也,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龙远江亦远,脉长源亦长。不第此也,南龙自五岭东趋、南散,正脉北度,回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
        (有删改)
        【注】①徐霞客:江阴(文中“江邑”)人。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文学家,夙好远游,欲讨江源,崇祯丙子秋,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计程十万,计日四年。②龙:龙脉,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喻为龙。
        21.根据文意,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1分)
        A.昆仑 B.岷山 C.金沙江 D.黄河
        22.根据第②段内容,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发源地的发现是他亲自考察的结果。
        B.真正了解河流长短远近才能推算其源头。
        C.根据《禹贡》区分出长江支流和干流。
        D.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典籍记载。
        23.第③段连用五个“不第此也”,赏析其妙处。(4分)
        24.经科考队考证,长江源头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沱沱河。与本文作者的结论不符,这是否会影响本文的价值?对此加以评析。(4分)

         

         

        答案:

        21.(1分)B
        22. (2分)C
        23. (4分)答案示例:五个“不第此也(不止于此/不只是这样)”连贯而下,承接上文对《禹贡》的误解,提出岷江和金沙江之间还有大渡河,进一步否定岷山导江的说法,又从人们对龙脉的位置错误认识,写到龙脉发于昆仑,与长江一起尽余邑。反复使用,层层推进,强调长江源头确实是在昆仑;含有作者自信、自得,不容辩驳的情感,容易使读者信服,增强说理效果。
        评分说明:具体内容最高3分止,效果最高2分止。
        24.(4分)答案示例:不影响。本文作者通过亲自考察,指出“岷山导江”的错误,得出长江源自昆仑的结论(1分)。虽然结论未必准确,但作者不迷信前人典籍的质疑精神(1分)、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值得学习(1分)。当我们面对一些“固有”的结论时,也需学习这种调查实践的作风(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元载传》(二)《宋史·龚鼎臣传》
        《明史·王弼传》《鸿门宴》(三)
        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徐霞客《游黄山日记》
        《宋史·贾涉传》《元史·张孔孙传》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宋史·慕容延钊传》
        朱彝尊《王冕传》徐霞客《黔游日记》
        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宋史·赵不忧传》
        独孤及《吴季子札论》《隋书·李彻传》
        《史记·贾生传》(二)《骊姬之乱》
        《宋史·程迥传》《南史·萧摩诃传》
        《北史·张肜武传》《隋书·李崇传》
        《后汉书·周举传》《梁书·王僧孺传》
        《南史·曹景宗传》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徐霞客《游颜洞记》《元史·察罕传》
        聊斋志异之《太学李月生》《新唐书·苏安恒传》
        《宋书·谢方明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