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容斋随笔·古人重国体》《读通鉴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洪迈《容斋随笔》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小大强弱之异也。其所以自待,及以之待人,亦莫不然。故执言修辞,非贤大夫不能尽。楚申舟不假道于宋而聘齐,宋华元止之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及楚子围宋既急,犹曰:“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郑三卿为盗所杀,余盗在宋,郑人纳赂以请之。师慧曰:“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宋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其赂。晋韩宣子有环在郑商,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厌之有?吾且为鄙邑,则失位矣。”晋合诸侯于平丘,子产争贡赋之次,子大叔之。子产曰:“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郑驷偃娶于晋,偃卒,郑人舍其子而立其弟。晋人来问,子产对客曰:“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晋大夫而专制其位,是晋之县鄙也,何国之为!”楚囚郑印董父,献于秦,郑以货请之。子产曰:“不获。受楚之功而取货于郑,不可谓国,秦不其然。若曰郑国微君之惠,楚师其犹在敝邑之城下。”弗从,秦人不予,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读此数事,知春秋列国各数百年,其必有道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古人重国体》)
        文本二:
        上下相亲,天下之势乃固。故三代之王者,不与诸侯争臣民,立国数百年;其亡也,犹修天子之事守而不殄其宗社。汉承奏而罢侯置守,守非世守,而臣民亦迭易矣,然郡吏之于守,引君臣之义,效其忠贞,死则服之,免官而代为之耻,曲全其名、重恤其幼,乃至变起兵戎而以死卫之。如楚郡刘平遇庞萌之乱,伏太守孙萌身上,号泣请代、身被七创,倾血以饮萌,如此类者,尽东汉之世,不一而足。盖吏之于守其相亲而不贰也天子不以沽恩附势为疑廷臣不以固结朋党为非,是以上下亲而迭相维系以统于天子。故盗贼兴而不能如黄巢、方腊之僭,夷狄竞而不能成永嘉、靖康之祸,三代封建之遗意,施于郡县者未敦(yì)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吏之于予A其相亲B而不贰也C天子D不以沽恩附势E为疑F廷臣G不以固结朋党H为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不假道于宋”为状语后置句,与“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的句式完全不同。
        B.文中“以千乘之相”中“以”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中“以”意思完全相同。
        C.文中“大叔咎之”中“咎”与成语“既往不咎”中的“咎”相同,均指“责备”。
        D.文中“重恤其孤幼”中“孤”的用法与“零丁孤苦”之中的“孤”的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国华元认为,楚国借道宋国访齐却不言说,是鄙视宋国,后面会有灭宋的危机,所以先行一步杀掉楚团使者。
        B.子产认为围家不竞争会遭到欺凌,国将不成国,所以他在平丘会盟时力争贡赋的顺序,是为维护国家的利益。
        C.刘平在郡守孙萌麾下为官之时,庞萌作乱,刘平伏在孙萌身上,挡住武器,是因为害怕孙萌被杀,自己失去依靠。
        D.三代帝王不与诸侯争夺臣民,立国数百年,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前文“上下相亲,天下之势乃固”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人为邦,以国体为急,初无小大强弱之异也。
        (2)郑三卿为盗所杀,余盗在宋,郑人纳赂以请之。
        14.从两个文本中可看出不同的治国为官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A、C、F(3分)解析:盖吏之于守,其相亲而不贰也,天子不以沽恩附势为疑,廷臣不以固结朋党为非。
        11.A(3分)解析:前后两句皆为状语后置句。
        12.C(3分)解析:原因解释错误,原因是刘平忠于孙萌。
        13.(8分)(1)(4分)译文:古人治理国家,把国家的体面看得很重,最初没有大与小、强与弱的差别。
        评分参考:“为”“以……为”各1分,句意2分。
        (2)(4分)译文:郑国三位高官被盗贼杀害,剩下的盗贼在宋国,郑国人交纳赠礼来请求(抓捕)他们。
        评分参考:“为……所”“赂”各1分,句意2分。
        14.(3分)(1)重视国体,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外交准则。(2)重视忠义,上下相亲才能够使江山稳固。
        评分参考;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本一:
        古人治理国家,把国家的体面看得很重,最初没有大与小、强与弱的差别。它怎么对待自己,就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没有国家不是这样的。因此发表言论斟酌辞句,不是贤明的大夫不能详尽表达。楚国的申舟不向宋国借路访问齐国,宋国的华元阻止了他,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国借路,这是鄙视我国。鄙视我国,我国就灭亡了,杀了楚国的使者,楚国一定会攻打我国。攻打我国,我国也是灭亡,都是亡国,亡国(的大势)是一样的。”于是杀了那个使者。等到楚国围攻宋国已经很危急的时候,华元仍然说:“兵临城下被迫订立的盟约,会让国家有灭亡的风险,所以不能听从。”郑国的三位高官被盗贼杀了,剩下的盗贼在宋国、郑国人交纳赠礼来请求(抓捕)他们,师慧说:“用千乘大国的国相,换只知靡靡之音的瞎子,(这是)宋国没有人的缘故啊。”子罕听到后,坚决请求退还郑国的礼物,晋国的韩宣子有个玉环在郑国商人手中,就拜见郑伯,子产不给他,说:“大国提出要求,没有礼仪而且还呵斥人,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如果满足他们)我们郑国将成为他的边远城邑了,也就失去国家的地位了。”晋国在平丘联合诸侯,子产为贡赋的顺序而争,子大叔责备他,子产说:“国家不竞争也会被人侵凌,那会成为怎样的国家!”郑国驷偃在晋国娶了妻,驷偃死后,郑国人不立他的儿子,却立了他的兄弟,晋国派人来问,子产对来人说:“如果我国君主的几个臣子,他们去世之后,晋国大夫就来越权控制他们的职位,(那么郑国)就成了晋国的边境县邑了,那会成为怎样的国家!”楚国囚禁了郑国的印蓝父,并献给秦国,郑国用财物来请求秦国放回印蓝父,子产说:“不能赎回的。(秦国)接受楚国的功劳,却从郑国取得财物,不能说是大国的作为,秦国不会这样干。如果说(秦国接受)郑国小国君主的好处.(那么)楚国军队一定还在我国的城下呢!”没有听从,秦国果然不肯放人;(又遣使者)更换财物,听从子产的建议,之后赎回印董父,读了这几件事,知道了春秋列国各有几百年历史,他们一定有自己的治国方法。
        文本二:
        君王与臣子相互亲厚,国家的形势才稳固。所以三代的帝王,不和诸侯争夺臣子和人民,建国数百年;国家灭亡了,尚且要学习天子应当遵循的法度而不有辱于祖先。汉继承秦制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他们并非世袭的郡守,而且臣民也要论迭换易。然而郡县官员对郡守长官,援引君臣的道义,献出自己的忠贞,至死服从他,被罢免官职代替他受辱,委曲求全保住他的名声,重视抚恤他年幼的孤儿,甚至发生兵变也要用死来保卫他。就如楚郡刘平遇到庞萌造反,他伏在太守孙萌的身上,大哭着自请代替他,身上遭受七处刀伤、倾尽自己伤口的血给孙萌喝,像这样的情况,整个东汉不止一次。所以郡吏对郡守,他们亲厚没有二心,天子不把讨好依附权势的人作为怀疑(的对象),朝廷大臣不把牢固团结的党派作为非议(的对象),因此上下感情深厚能够相继维系来被天子统领。所以盗贼兴起却不能像黄巢、方腊那样僭越,异族争竞也不能造成永嘉、靖康年间一样的灾难,三代封邦建国留下的方法、放到郡县层面也没有终止。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湛若水传》曹学佺《钱伯庸文序》
        《司马公修《资治通鉴》》《明史·蔡道宪传》
        《南夷服诸葛》《清史稿·李世熊传》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治盗之法,莫善于缓》《陈书·韩子高传》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
        《史记·蔡泽传》黎庶昌《访徐福墓记》
        《明史·王玺传》《韩文公荐士》
        《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梁书·昭明太子统》
        《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吕南公作《不欺述》
        《名将晚谬》《容斋随笔·谏说之难》(二)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新唐书·循吏列传》
        《北齐书·綦连猛传》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贾谊《论积贮疏》《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清史稿·杨雍建传》《容斋随笔》之《孔融荐祢衡》
        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王源《刘处士墓表》
        《容斋随笔·续笔·妇人英烈》《三国志·温恢传》
        《贞观政要·论赦令》《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
        《容斋随笔·三传记事》《虫鸟之智》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