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便宜十六策》《长短经》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绝,不见招求;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尧举逸人,汤招有莘①,周公采贱,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纁②以聘幽隐,天下归心,而不仁者远矣。夫谗邪得志,忠直远放,玄纁不行,焉得贤辅哉?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是以聘贤求士,而其国乃宁矣。(选自《便宜十六策》,有删节)
        材料二:
        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自非圣人,谁能兼兹百行,备贯众理乎?故舜合群司,随才授位;汉述功臣,三杰异称。况非此俦,而可备责耶?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③,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跂,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选自《长短经》,有删节)    
        【注】①有莘:古国名。②玄纁:黑色和浅红色布帛,指代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③奚毒:草药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或有A忠贤孝弟B乡里C不举D或有E隐居F以求其志G行H义以达其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表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B.谗邪,指谗佞邪恶之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谗邪”意思相同。
        C.颜色,指威严,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意思相同。超然客公众号
        D.修,意为长,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修”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理国家好比建造房屋,柱子太细对房子有害,辅臣能力弱会危害国家。
        B.尧、汤、周公等人都能不论出身,广泛招纳贤能之士,开创出太平盛世。
        C.人非圣人,无法做到精通各行各业,熟知万物之理,所以不能求全责备。
        D.管仲认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都比不上隰朋等人,但能辅佐国君成就霸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
        (2)天下之物莫凶于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14.两则材料的人才观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3分)BDG(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的能力。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标点是:或有忠贤孝弟,乡里不举;或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本题设置八个断句点,要求考生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忠贤孝弟”意思是忠诚、贤能、孝顺、友爱(弟,同“悌”)。忠贤孝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之一,是基本道德伦理规范,也是我们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B是正确断句点。再结合整句“或有...或有”列举两种人才不得任用的情形,可判断D为第二个正确断句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两个句子结构对称,可推断G为第三个断句点。故正确的断句点为B、D、G。)    
        11.(3分)C(A项,见,出现在材料一句子“不见招求”中,意思是不被招揽寻求,见,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而《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译为“我”,A项判断正确。B项,谗邪,出现在材料一句子“谗邪得志”中,指的是说谗言陷害他人的邪恶之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谗邪”意思相同,B项判断正确。C项,颜色,出现在材料二句子“犯君颜色”中,意思是尊严,《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意思是容颜,姿色,二者意思不同,C项判断错误。D项,修,出现在材料二句子“才有修短也”中,与短相对,意为长,《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修”意思是美好,二者意思不同,D 项判断正确。故选C。)
        12.(3分)D(D项信息对应材料二中的语句“管仲曰”升降揖让……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从中可知,五人各有长处,隰朋擅长外交,甯戚擅长农事,王子城父擅长军事,宾胥无擅长刑狱,东郭牙擅长进谏,与他们各自的长处相比,管仲的确有不如之处。但管仲能够辅佐国君成就霸业。因此,D项的概述“管仲认为各方面的才能都不如隰朋等”,明显与原文内容不一致,为正选项。)
        13.(8分)(1)所以治理国家的办法,就是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国家才能安定。
        【评分参考】共4分;译出大意2分,“道”“措”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1)小题得分点为关键词语“道”“措”。“道”这个词在中学课文中很常见,可译为“方法”“策略”。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中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考生能联系到这些例句,就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措”,安置,放置之意。考生可联系《论语》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或成语“手足无措”,不难译出。此外,“诸”是“之于”的合词,可译为“把他(它)们......”,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促织》中“献诸抚军”,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与此相同,考生可以类推。“直”“枉”意思相对,联系语境,在此句中应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不正直的人”,翻译时可不做硬性得分要求,句意对,即可得2分。   
        (2)天下的东西没有比奚毒更毒的了,高明的医生却把它装进口袋收藏起来,有它的用途。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参考】共4分;译出大意2分,“于”“橐”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2)小题得分点为状语后置句,关键词语“橐”。“凶于”状语后置句,译为“比......毒”,联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中的句子“而青于蓝”,学生不难理解。“橐”本义是口袋,汉语成语有“负书担橐”。根据语境,此句中“橐”应活用为“装进口袋”。句意对,可得2分。
        14.(3分)材料一主张任贤,以直为先;材料二主张任长,量才而用。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回答两则材料人才观不同的问题,须提炼概括两则材料的各自观点。材料一的第一句“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即观点句。接着以“治国”与“造屋”、“直木”与“直士”比喻说理,强调人才以直为先。再从人君的角度,把举用小人与举用贤人进行对比论证,阐述“举贤”的重要意义。可见,材料一在人才观上,主张任贤,以直为先。
        材料二的第一句提出观点:“臣闻料才核能,治世之要。”接着旁征博引,多方论证。列举舜因才授职,汉高祖讲论三杰,伊尹兴建工程用人所长等事实,再引用管仲对隰朋等的不同评价、《淮南子》的名言,反复论证用人之长的道理。最后总结全文,“任长之道,不可不察”。可见,材料二在人才观上,主张任长,量才而用。
         



        相关文言文练习
        刘基《松风阁记》《宋史·吕公著传》
        《信陵君救赵论》《诫子书》《勉谕儿辈》
        刘大櫆《张复斋传》《聊斋志异·耳中人》
        苏轼《赤壁赋》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竹轩先生传》
        《晋书·何攀传》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颜之推《窦婴》《陈书·周弘正传》
        《三国志·虞翻传》《诫子书》《孙叔敖戒子》
        《桃花源记》(三)归有光《张自新传》
        龚自珍《明良论》《旧唐书·范希朝传》
        《隋书·李景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晋书·隐逸传·夏统》
        欧阳修《游鲦享记》诸葛亮《诫子书》
        《晋书·儒林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