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矣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二: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疹而数月不出犹有优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兽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乐正子养A下堂而伤B足C疹而数月D不出E它犹有忧色F门人[G问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弟,即“悌”,敬爱兄长,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都是通假字。
B.修饰,在文中是动词,指有道德修养,与现代汉语中的“修饰”意思不同。
C.章,通“彰”,显著,与《离骚》中“芳菲菲其弥章”的“章”意思相同。
D.莅,本义是“到、来临”,在文中意为“面对”,“莅官”指在官员面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关于孝、贞的问话,子贡认为听从就是孝、贞,所以不用回答;孔子告诉他,评价孝与贞要弄清楚服从的原因,要敢于谏诤。
B.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孝的名声,不仅要勤勉劳动,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还要做到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
C.曾子所认为的“孝”有丰富的内涵,就连侍奉君主忠诚、做官兢兢业业、交友诚实、作战勇敢而不畏惧死亡,也被称为孝,这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
D.《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而人的快乐是因行孝产生的;乐正子春之所以面有忧色,是因其自感亏身损形、忘记孝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
(2)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14.荀子和乐正子春对行孝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 CEF 【解析】“足”作“伤”的宾语较为合适,不然“伤”就没有宾语。所以第一处应断在 C 处。“瘳而数月”语意不完整,且“不出”和“犹”无法相连。所以第二处应断在E处。“忧色”是“有”的宾语,至此句意已完整,所以第三处应断在F 处。
11. D【解析】莅,在文中意为“到”。“莅官”指到官任职。
12. D【解析】关系混淆。错在“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原文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可知“孝”是仁、礼、义、信、强的核心和关键,与几者并不等同。
13.(1)估计是他自己态度不恭敬吧?言语不谦逊吧? 脸色不温顺吧? (“意”“逊”“色”各 1分,句意1分)
(2)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没”“敬行其身”“遗”各1分,句意1分)
14.①荀子认为行孝要明白听从与不听从的道理,要非常恭敬、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小心地实行它;
②乐正子春认为行孝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留给孩子的。(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这是人的较小的德行;对上顺从,对下忠厚,这是人的中等的德行;顺从大道而不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人的最大的德行。孝子不听从命令的原因有三:听从命令,父母就有危险,不听从命令,父母就安全;听从命令,父母就受到耻辱,不听从命令,父母就光荣;听从命令,就是行如禽兽,不听从命令,就是有道德修养。明白了听从和不听从的道理,而能够端庄有礼、忠诚守信、端正忠厚地来小心地实行它,就可以称作最大的孝顺了。
鲁哀公询问孔子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是孝顺吗?臣子听从国君的命令,是忠贞吗?”问了三遍,孔子不回答。孔子快步出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是孝顺;臣子听从国君的命令,是忠贞。先生有什么好回答的呢?”孔子说:“真是小孩子啊!端木赐(子贡的名)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有四个谏诤之臣,疆域就不会削减;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有三个谏诤之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有两个谏诤之臣,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谏诤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的事情;士有谏诤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所以儿子听从父亲,怎么能说是孝顺呢?臣子服从君主,怎能说是忠贞呢?弄明白他们服从的原因才能叫作孝顺、叫作忠贞。”
子路询问孔子说:“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耘栽种,手脚上都磨出了老茧,来瞻养他的双亲,然而却没有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估计是他自己态度不恭敬吧?言语不谦逊吧?脸色不温顺吧?仲由(子路的名)你记住,即使有国士的力量,也不能自己举起自己,不是因为没有力量,是情势不允许啊。所以回到家中而行为不端正,是自己的罪过;出门而名声不显扬,是朋友的罪过。所以君子在家就行为敦厚,出门在外就结交贤人,怎么会没有孝顺的名声呢?”
材料二:
掌握一种方法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除去,天下人都会顺从,大概只有行孝道吧!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给予的。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么能不恭敬呢?平时不庄重,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做官不慎重地对待,是不孝;交友不诚实,是不孝;作战不勇敢,是不孝。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到达亲人的身上,怎么敢不谨慎呢?”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几个月也不出门,脸上还有忧愁的神情,门人问他,说:“冒昧地问一下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得好啊!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亏损自己的身体,不毁坏自己的形貌,这可以称作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忧愁。”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父母去世之后,自己行为要谨慎,不能留给父母坏的名声,这就可以叫作善始善终了。所谓仁,就是以此为仁;所谓礼,就是按此去做;所谓义,就是以此为宜;所谓信,就是以此为信;所谓强,就是以此为强。快乐是因实行孝道而产生的,刑罚是因违逆孝道而到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