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鲁仲连,齐人也。齐之辨士田巴,辨于徂丘,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愿得侍议于前,可乎?”田巴曰:“可。”鲁仲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先生将奈何?”田巴曰:“无奈何。”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田巴曰:“谨受教。”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于是杜口,终身不复谈。仲连先生见孟尝群于杏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曰:“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燕伐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骑劫,复齐城,唯聊城不下。燕将城守数月。鲁仲连乃为书著之于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秦师围赵邯郸,魏使将军新垣衍入邯郸,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辨说罢之。秦军退,平原君欲封之,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寿,先生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皆不受,遂策杖去,逃隐海上,莫知所终。 (节选自《史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愿得侍议于前 乃设九宾礼于庭 B. 出声而人皆恶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 乃为书著之于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 莫知所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B.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C.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D. 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9.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稷下指战国时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谈说之士皆期会于此;稷下学宫是当时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 B. 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对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的泛称。 C. 孟尝君名田文,号孟尝君,齐国宗室大臣;与文中的平原君都属于“战国四君”之列,战国四君亦称“战国四公子”。 D.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或平辈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鸿门宴》中“庄入为寿”即为此意。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仲连年少有为,口才超群。十二岁时主动请缨与田巴进行辩论,他旁征博引,缘事明理,使田巴理屈词穷、无可奈何,最后甘拜下风。 B. 鲁仲连辩论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与田巴辩论时他以齐国当时所处的危险形势为话题,力证辩论应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C. 鲁仲连不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更是将辩才化为报国的行动。在田单收复即墨的战斗中,他的一封劝降书直接导致燕将自杀。 D. 鲁仲连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解邯郸之围后,平原君封赏鲁仲连,他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他仍不接受。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4分) (2)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4分) 12.文章开篇详写鲁仲连与田巴的辩论,这样安排有何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