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罗亨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图入寇。宜预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不行。及土木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 日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
        B.每岁自冬春                徂:往、到
        C.兵部议,不行              寝:睡觉
        D.车驾既北,寇骑日城下      薄:逼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及土木变                 B. 图入寇
           亨信让曰                     帝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C. 始召入御史               D. 宜预直北要害
           又誓诸将朝廷死守             卒
        7.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                       (3分)
        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 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 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3分)
        (2)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3分)
        (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4分)
         
        答案:
         
        5
        实词理解
        C
        寝:搁置、停止。
        6
        虚词理解
        D
        在,介词。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蒋贵等。B.连词,表目的/介词,把。C.动词,做/介词,替。
        7
        信息筛 选
        B
        ①是说罗亨信官职升迁情况。②是皇帝看完罗亨信奏章后的反应。④是提出合理建议,表现其有远见。都应排除。
        8
        内容理解
        C
        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9.【翻译】
        (1)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来源:学§科§网]
        (3分。“死法”1分,“死敌”1分,“孰与”1分,大意1分。)
           (2)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
        (3分。“简”1分,“三之一”1分,大意1分。)
        (3)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道人心不稳定,即使有粮食,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4分。“但”1分,“虽”1分,宾语前置句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
            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崔亮传》(二)《明史·叶伯巨传》
        《明史·西番诸卫》《明史·刘体乾传》(二)
        《明史·吕大器传》(二)《明史·费宏传》(四)
        《明史·李文忠传》《明史·刘球传》《明史纪事本末·麓川之役》
        《明史·徐光启传》(二)《嵩盟九日次井泉百户韵》《程本立传》
        《明史·黄孔昭传》《明史·王彰传》
        《明史·杨继宗传》(二)《明史·张居正传》(二)
        《明史·本纪九》《明史·开济传》
        《明史·俞大猷传》《明史·戚继光传》(四)
        《明史·马孟桢传》(二)《明史·马孟桢传》(一)
        《明史·金铉传》《明史·马永传》(二)
        《明史·万元吉传》《明史·李秉传》
        《明史·胡松传》《明史·周忱传》(二)
        《明史·徐九思传》《明史·王世贞传》(二)
        《明史·杨守陈传》《明史·林俊传》(二)
        《明史·熊概传》(三)《明史·太祖本纪》
        《明史·邹维琏传》《明史纪事本末·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
        《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明史·本纪九》《明史·周敬心传》
        《诈疾平叛》《明史·戚继光传》(三)
        《明史·刘熙祚传》《明史·金兴旺传》
        《明史·朱能传》《明史·李敏传》
        《明史·任礼传》《明史·俞谏传》
        《明史·魏骥传》(二)《明史·齐之鸾传》
        《明史·于谦传》(三)《明史·秦良玉传》(二)
        《明史·赵南星传》(二)《明史·翁大立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