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答李端叔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此文是苏轼谪居黄州一年后写给李端叔的一封回信。①髣髴:同“仿佛”,在这里是大体知道的意思。②斩然:痛苦的样子。斩:通“惭”。在疚:《诗·周颂·阈予小子》:“媪媪娠在疚。”后世作为居丧的代语。③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B.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D.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指磕头,也称稽首。这是古时候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可以作为书信表奏用语,表示致敬的意思。
        B.足下,旧时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尊称,意为“您”,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D.次,书信收尾通常用的词语,即其他情况不再一一噜苏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秦观二人喜欢称赞作者,作者认为人各有所好,很难问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认为黄、秦二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要把他们的看法加于众人之口,则更加不可。
        B.作者身居山野,有充裕的时间反省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之人,希望李端叔不要称扬推崇自己。
        C.作者在屡遭挫折后,能够否定“自我”,不以别人推誉为喜,提出“苦不自知”的见解,这在当时文人相轻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D.作者运用三个比喻说明道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看法。文章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多次劝说李端叔不要复相推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
        ②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


        答案:
        10.B句意:反倒常常暗自高兴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平生的亲朋好友也没有一个字的信寄来,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他们也不回信,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称扬推重,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划线句省略主语“苏轼”,此处“为”表被动,“不为人识”和“自喜”是两个连动结构,同做谓语,中间不必断开;且“平生亲友”并不是“识”的宾语,而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应从“不为人识”后断开,排除AC。
        “自”是“幸”的主语,而不是“答”的宾语,因此应断在后句,排除D。
        故答案为:B
        11.A.“顿首,指磕头,也称稽首”将“顿首”错解成“稽首”。“稽首”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而“顿首”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故答案为:A
        12.B.选项表述强加因果,“作者身居山野,有充裕的时间反省自我,对自我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之人”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并不和“希望李端叔不要称扬推崇自己”构成因果关系。原文中说“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而这个“病”指的是欠缺,苏轼认为以前的自己在性格上有一个欠缺:直言敢谏。自己也因此得罪差一点被处死,但这只是“故我”,非“今我”,而李端叔如此看重推崇我,只是看到了“故我”。
        故答案为:B

        13.①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
        ②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


        译文
        我向您致敬。听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见到您所写的诗文,虽然不多,也足可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
        平常我们之间不通书信,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弟子由来到这里,先承蒙您赐我书信,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笨拙迟钝,不讲礼貌,到了这种程度,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对我如此情深义重,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
        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您真认为是那样吗?我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憎恨,而他们二人却喜欢称赞我,好比古人偏嗜菖蒲酱和羊枣,不容易追问出原因来是一样的。认为他们两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而要想因此改变一般人对我的看法,那更加不可以啊。
        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等到中了进士以后,还贪心不足,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所以常常谈今说古,考证评论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那就太过分了。胡乱地论述利害,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更加不符合实际。
        我自从得罪以来,深自闭门,杜绝与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杂相处,常常被醉汉所推搡责骂。反倒常常暗自高兴逐渐使人们不认识自己了。平生的亲朋好友也没有一个字的信寄来,即使我写信给他们,他们也不回信,自己庆幸差不多可以避免与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称扬推重,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
        树木长有赘瘤,石头上有晕圈,犀角中间相通,用这些特征来使人觉得它美而喜欢它,其实这都是这些东西有病之处、欠缺之处啊。我谪居到这里后无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顾三十年以来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这种有病之处。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恐怕只听到那种虚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种现象而忽视了实质吧?或者是将要采取其中某一点吧?这件事不是见面无法详谈。
        我自从获罪以后,再也不敢写诗作文。这封书信虽然不是什么文章,但由于是信笔写出我内心的看法,不觉连篇累牍,也不必给人看。一定要理解我的意思。
        一年将尽,天气十分严寒,万望节制悲哀,多吃东西。其他情况不再赘言。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与章子厚》《苏轼私识范仲淹》
        苏轼《书黄筌画雀》苏轼《书戴嵩画牛》阅读练习衣答案
        苏轼《黠鼠》《石钟山记》《春在堂笔记》
        苏轼《净因院画记》苏轼《隐士方山子》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答谢民师书》(二)
        苏轼《范增论》(二)苏轼《问养生》
        苏轼《贾谊论》(二)苏轼《书上元夜游》
        苏轼《留侯论》(二)苏轼《谏买浙灯状》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二)苏轼《与王定国书》
        《北人学没》《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
        《猪肉颂》《缹猪肉法》苏轼《凌虚台记》(二)
        《论书》两则苏轼《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寻春》(二)
        苏轼《论范蠡》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轼《魏武帝论》苏轼《与章子厚书》
        《与王庠书》《又答王庠书》苏轼《天石砚铭》
        苏轼《宋襄公论》《贾谊论》《贾谊不至公卿论》
        苏轼《喜雨亭记》(三)苏轼《贾谊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滟滪堆赋(并序)》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江瑶柱传》
        苏轼《喜雨亭记》(二)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前赤壁赋》(二)苏轼《日喻》(二)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二)苏轼《记过合浦》
        苏轼《教战守策》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庄子祠堂记》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