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百战奇略》《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子兵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艾。设使艾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平原间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越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夏A晋师B已次C东莞D超遣E其左军F段晖等G步骑H五I进据临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循,意为沿着、顺着,与《促织》中“循陵而走”及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字意思相同。
        B.别,意为另外、再,与《苏武传》中“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中的“别”字意义不同。
        C.贻,意为留下,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氓》中“贻我彤管”的“贻”字意义不同。    
        D.于,意为被,表被动,与《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武帝攻打南燕时,慕容超与群臣议战,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的中策,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不仅直接提出不能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还列举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说明不利用地利的危险。
        C.材料一先指出了本段要论证的中心,即作战要知己知彼,同时要有地利之助,才能取得成功,之后用慕容超失败的例子证明了观点。
        D.材料二中孙子指出,作战如果只是了解片面的战争情况,那么只能击败一半的敌人,只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4分)
        (2)若如圣旨,必平原间十里而军。(4分)
        14.请结合材料,分析慕容超失败的原因。(3分)
         
         
        答案:
        10.ADI(3分,对一处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11.A(3分)(“循陵而走”的“循”是“沿着、顺着”的意思,“循规蹈矩”的“循”是“遵照、遵循”的意思。B项“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的“别”是“分开、离析”的意思。C项“作《师说》以贻之”“贻我彤管”的“贻”是“赠送”的意思。D项“于”都是表示被动。)
        12.D(3分)(“只能击败一半的敌人”错,应该是“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
        13.(8分)
        (1)铲除禾苗,让敌人来了没有可以凭借(“利用”)的东西,坚固(“坚守”)营垒,清理原野(或译为“清除原野上的粮食房舍”“转移粮食”),来等待敌人出现的破绽(或译为“来等待敌人来挑衅”)。
        (评分标准:4分,芟、资、壁各1分,句意1分。)
        (2)倘若依照(或“按照”)陛下的旨意,必须在平原地区每间隔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或译为“驻军”)。
        (评分标准:4分,如、间、军各1分,句意1分。)
        14.(3分)答案示例:
        (1)不懂得利用地利条件:有大岘山的天险不知道据守,让敌人顺利越过此地,失去地势之利。
        (2)骄傲轻敌: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五州强国,拥有山河之险,车马众多,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
        (3)固执己见:对公孙五楼、慕容镇提出的抗敌良策,全都置之不理。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满三个要点,分别简单分析即可得满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兵法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宋武帝进讨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使其不得深入,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两千精锐骑兵,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顺大岘山东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禾苗,让敌人来了没有可以利用的东西,坚固营垒转移粮食,来等待敌人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铲苗守城,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或“按照”)陛下的旨意,必须在平原地区每间隔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为条件,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如果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而给自己留下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不坚守井陉之险关,最终被韩信打败;诸葛瞻放弃剑阁山险不守,最后被邓艾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是最好的对策。”慕容超还是不予采纳,只是调动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越过大岘山。慕容超害怕起来,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燕军战败,慕容超逃至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材料二: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明敌情制定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    
        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目的明确而不迷误,他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呆板。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石珤传》《宋史·邓绾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宋史·李洪信传》
        《旧唐书·孙逖传》曾原一《金精山记》
        《孙子兵法·谋攻篇》《以道佐人主者》《宋史·洪拟传》
        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息夫躬之阴》
        《宋史·叶梦得传》《宋书·毛修之传》
        《宋史·李参传》《陈书·袁宪传》
        《明史·董汉儒传》《元史·申屠致远传》
        《新五代史·刘昫传》《魏书·邢峦传》
        《明史·佀钟传》王阳明《书黄梦星卷》
        《明史·李廷机传》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
        《明史·熊浃传》《宋史·范质传》
        《明史·卫景瑗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