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韩非子·难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
        (一)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或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咎犯之言。咎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咎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咎犯则以兼之矣。咎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咎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咎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B.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C.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D.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将无复”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B.“不当文公之问”与“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C.“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D.“不厌忠信”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城濮交战的战争策略,咎犯主张用诈术作战,但雍季认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不是长久之道。最终晋文公采用诈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B.晋文公认为雍季的话有利百世,而咎犯的话只能应一时之急,因此给予雍季上等赏赐,孔子赞赏晋文公的做法,认为优厚的赏赐是能够称霸的关键。
        C.韩非子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抓住问题要点,文公也并非那么英明,他不懂得权宜之计,又不懂得长远利益,不免除眼前灾难就没时间去等待长远利益。
        D.韩非子认为咎犯之言注重忠信,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咎犯又帮晋文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兼有功劳和正确的意见,应得到上等奖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②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


        【答案】
        10.C句意:靠诈术成功,即便成功了,最终也必定毁坏,即便胜利了,最终也必定失败。普天下取得过胜利的人很多,可是成就霸业的才五个,文公作为其中的一个,知道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取得了胜利却不知这胜利是如何取得的,那就跟没有取得胜利一样。
        “其成毁”“其胜败”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开,排除BD;
        “知胜之所成也”,“也”句末表停顿,后面应断开;且“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中“所成”为所字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1.B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A.前者是“重复、再一次”的意思;后者是“重叠”之意。句意:以后就不可再用了/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B.“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前者是“适应、适合”的意思;后者是“对着”的意思。句意:没有适应文公的提问/对着窗户梳理像云一样的头发。
        C.前者是“根据”的意思;后者是“通过、经由”的意思。句意: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作相应的回答/经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
        D.两者都意为“满足”。句意:不满足地追求忠信/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故答案为:B。
        12.B.“认为优厚的赏赐是能够称霸的关键”曲解文意。孔子认为文公临危难时采用诈术,回过头来又能尊崇贤人,这是他称霸的关键。
        故答案为:B。
        13.①临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打退敌军;回过头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用德行来要求自己),却也足以称霸啊!
        ②已经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是因为这属于战争计谋。



        【参考译文】
        ㈠当初晋文公将与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召来咎犯问他:“敌众我寡,这个仗该怎样打?”咎犯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国家,对于礼仪从不觉得满足;经常打仗的国家,对于诡诈之术也不会感到满足。您用诈术作战就行。”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竭泽而渔,怎么会没有收获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怎么不能收获猎物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猎了。欺诈虚伪的办法,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苟且可用),以后就不可再用了,不是长久之道。”晋文公采用咎犯的计谋,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回来进行赏赐,给予雍季上等赏赐。众大臣向晋文公进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用的是咎犯提出的谋略。您采用他的谋略,赏赐时却把他放在后边,恐怕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是百世有利的;咎犯的见解只是有利一时。怎么能让有利一时的赏赐先于有百世之利的呢?”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临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打退敌军;回过头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用德行来要求自己),却也足以称霸啊!”赏赐重民风就会随之改变,民风改变就能成功。靠诈术成功,即便成功了,最终也必定毁坏,即便胜利了,最终也必定失败。普天下取得过胜利的人很多,可是成就霸业的才五个,文公作为其中的一个,知道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取得了胜利却不知这胜利是如何取得的,那就跟没有取得胜利一样。
        ㈡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凡是回答问题,要根据问题的大小缓急而作相应的回答。提的问题高尚博大,却用低下狭隘的话去回答,明君是不能接受的。现在文公问的是“以少敌众”,回答却是“以后肯定不能用这种办法来获利了”,这不是针对问题作出的回答。再说,文公也不懂得权宜之计,又不懂得长远利益。打仗如果取胜,就会国家安全,君位稳定,兵力强盛,威势确立,即使以后能出现同样情况,也不会比这次胜利获益更大的了,还担心什么长远利益不来呢?打仗如果不胜,就会国家危亡,兵力削弱,君主身死名灭,想免除眼前的灾难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等待长远利益呢?期待获得长远利益,在于今日战胜敌军;今日的胜利,在于对敌人使用欺诈手段;欺诈敌人,不过是为了长远利益罢了。所以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再说文公也没有理解咎犯的话。咎犯所说“不嫌欺诈多”的话,不是指欺诈民众,而是指欺诈敌人。敌人,是要讨伐的国家,以后即使不再用这样的办法获利,又有什么损害呢?文公之所以先赏雍季,是因为他有功吗?然而用来战胜楚国打败楚军的,却是咎犯的计谋。是因为雍季说得好吗?然而雍季说“以后不能再用了”,这表明他并没有讲出什么正确意见。咎犯则已经兼有功劳和正确的意见。咎犯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满足地追求忠信”:忠诚,是用来爱护下属的;信义,是用来不欺骗民众的。已经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但他一定要说“(战胜楚军的办法)来自欺骗诡诈”,是因为这属于战争计谋。咎犯前有正确的言论,后有战胜的功劳,结果,咎犯兼有二功却排在雍季后面,雍季没有一点功劳却排在前面受赏。(孔子还说什么)“文公称霸,不也是很应该的吗?”这表明孔子是不懂得正确行赏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刘基《松风阁记》《韩非子·二柄》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宋史·吕公著传》《信陵君救赵论》
        《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问于大夫文种》《郑人买履》
        刘大櫆《张复斋传》《聊斋志异·耳中人》
        苏轼《赤壁赋》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竹轩先生传》
        《晋书·何攀传》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韩非子·有度》颜之推《窦婴》
        《鲁人身善织屦》《陈书·周弘正传》
        《三国志·虞翻传》《说难》
        《桃花源记》(三)《韩非子·解老》
        《晋文公攻原》归有光《张自新传》
        龚自珍《明良论》《旧唐书·范希朝传》
        《隋书·李景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晋书·隐逸传·夏统》
        欧阳修《游鲦享记》《晋书·儒林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