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臧僖伯谏观鱼》《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祖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隐公五年》,有删改)
        材料二  游宴之逸,人君之所乐也;谏诤之直,人君之所不乐也。以其所不乐而欲夺其所乐,此人臣之进谏所以每患其难入也。然则进谏之道将奈何?曰:进谏之道,使人君畏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信吾之言;使人君信吾之言,不若使人君乐吾之言。戒之以祸者,所以使人君之畏也;论之以理者,所以使人君之信也;悟之以心者,所以使人君之乐也。举天宝之乱,而不能辍敬宗骊山之行;举台城之围,而不能解宪宗佛骨之惑。岂非徒以祸戒之,而未尝以理论之耶?论朝会之礼,而不能止庄公之观社;论律吕之本,而不能已景王之铸钟。岂非徒以理论之,而未尝以心悟之耶?盖祸固可使人畏,然遇骄慢而不畏者,则吾说穷矣;理固可使人信,然遇昏惑而不信者,则吾说穷矣。臧僖伯之谏隐公,先之以不轨不物之祸,次之以蒐狩治兵之理,其言深切著明,可使人畏,可使人信,然讫不能回隐公观鱼之辕者,殆未尝以心悟之也。彼隐公之心方溺于观鱼之乐虽有显祸将不暇顾虽有至理将不暇信。僖伯无以开其心,而徒欲夺其乐,亦疎矣。吾尝论之:人君之游宴,畏人之言而止者,是特不敢为,而未知其不当为也;信人之言而止者,知其不当为,而未知其不足为也。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彼A隐公之心B方C溺D于观鱼之乐E虽有显祸F将不暇顾G虽有至理H将不暇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事,文中指祭祀与军事,《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即是此意。
        B.辍,停止,中断,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辍飧饔以劳吏者”的“辍”意思相同。
        C.律吕,校正乐律的器具,代指音律、乐律,也喻指准则、标准。文中指音律、乐律。   
        D.回,回转,掉转,与《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的“回”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僖伯之所以谏阻隐公前往棠邑观鱼,是因为国君一举一动要遵循法度准则,做好臣民的表率,否则将导致乱政。
        B.面对臧僖伯的直言谏阻,鲁隐公仍然执意远离国都前往棠邑,“吾将略地焉”形象地揭示出其知错不改的性格特征。
        C.进谏因“公将如棠观鱼”而起,但谏辞中对此事没有具体触及,表明臧僖伯进谏的重点在守礼之理而不在具体事件。
        D.吕祖谦认为臧僖伯的谏言层层推进,深刻恳切,显著明白,但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4分)
                 
        (2)惟释然心悟,然后知其不足为;知其不足为,虽劝之为,亦不为矣!(4分)
                 
        14.关于“进谏之道”,吕祖谦有怎样的主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EG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对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两句“虽有”并行,故E、G处须断开;“彼隐公之心”充当主语,主语后的B处可断开,是语速稍作舒缓。
        11.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两个“回”字均是使动用法,且意思相同。
        12.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进谏内容和方式有失偏颇”理解错误,据原文可知,吕祖谦认为“进谏之道”境界有三,臧僖伯所谏只是落了下乘,并未失于偏颇。   
        13.(1)(如果)鸟兽的肉不能用于祭祀,(它们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于制作军械,国君就不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2)只有内心恍然开悟,这样之后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即使(旁人)鼓励他去做,也不会做啊!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
        【评分参考】(1)登于俎,装入祭祀时盛祭品的礼器,可意译为“用于祭祀”;登于器,可意译为“用于制作军械”;射,猎取;判断句式。每点1分
        (2)心悟,在内心开悟;然后,这样之后;虽,即使;劝,勉励,鼓励。每点1分。
        14.进谏之道有高下之分,下者“戒之以祸”,君主只因畏惧而改过;中者“论之以理”,君主只因信服而改过;上者“悟之以心”,君主一旦内心开悟,就会真正懂得事情当不当做,值不值得做而因此“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二论述极为清晰且严谨;开篇即以谏诤之难引出关于“进谏之道”三重境界的论述,强调“悟之以心”为上,而后以列举史实、分析臧僖伯论“戒之以祸”“论之以理”这两种进谏的不足,最后水到渠成地论述如何才能“悟之以心”。基于此,考生关注开篇及结尾有关观点加以概括即可。
        【评分参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有序亦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看捕鱼,臧僖伯进谏说:“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于讲习祭祀和军事,材料不能用于制造祭祀军用器物,那么君主就不会有所行动。国君,是将人民的行为纳入法度与礼制的规定的人。因此,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就叫做‘轨’;选取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物’。(国君的行为)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就是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会导致衰败。因此,春蒐、夏苗、秋狝、冬狩,都是在农闲时间来讲习武事的。(如果)鸟兽的肉不能用于祭祀,(它们的)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于制作军械,国君就不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中的物产资源,是日用器物的材料,那是贱吏要做的事情,也是官员的管理职责,不是国君所要亲自过问的。”鲁隐公说:“我是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设捕鱼的器具,观看捕鱼。臧僖伯托病,没有随从前往。史官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捕鱼器具。”这是由于鲁隐公这一行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去。
        材料二:游赏宴集的欢乐,是君主所喜欢的;进言谏诤的直切,是君主所不高兴的。用他不高兴的事来剥夺他喜欢的事,这正是臣子进谏时每每担心谏言难以被采纳的原因之所在啊。那么,该如何做才合乎进谏的要义呢?回答说:进谏的要义,与其让君主畏惧自己的进言,不如让君主相信自己的进言;与其让君主相信自己的进言,不如让君主高兴于自己的进言,用祸患来警戒,这是令君主畏惧进言的原因;用道理来分析,这是令君主相信进言的原因;用真诚之心来开悟,这是令君主高兴听到进言的原因。(张权舆)拿天宝之乱举例,却并不能中止唐敬宗的骊山温泉之行;(韩愈)拿台城之围举例,却并不能消除唐宪宗迎佛骨入禁中的糊涂。(这)难道不是只用祸患来警戒君主(而令他畏惧),而不曾用道理来分析(而令他相信)吗?(曹刿)申明朝见会盟的礼仪,却并不能阻止鲁庄公去齐国观看社祭;(伶州鸠)辨析乐律的根本,却并不能让周景王停止铸造大钟。(这)难道不是只用道理来说教,而未能使君主在内心真正开悟吗?因为祸患固然能使人畏惧,但遇上骄横傲慢而无所畏惧的君主,那么我的进言就无能为力了;道理固然能使人信服,但遇上昏聩糊涂而不愿相信的君主,那么我的进言就无能为力了,臧僖伯谏劝鲁隐公,先申明不轨不物的祸患,后分析田猎治兵的道理,他的进言深刻恳切、显著明白,能使人畏惧,能使人相信,然而终究不能让隐公掉转前往棠邑观看捕鱼的车辕,大概是没能使国君从内心开悟吧。隐公那时的心思,正沉溺于观看捕鱼的快乐之中,即使有天大的祸患也没时间顾及,即使有通透的道理也没时间听信。臧僖伯没能开悟隐公之心,却只想着剥夺他的快乐,(这)也太背离根本了啊,我试着这样论断:君主游赏宴乐,畏惧臣下进言而停止的,这只是不敢做而已,而并不知道它不应当做;听取臣下进言而停止的,(只是)知道它不应当做,而并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只有内心恍然开悟,这样之后才知道它不值得去做;知道它不值得去做,即使(旁人)鼓励他去做,也不会做啊!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李西涯与程篁墩》《明史·孙承宗传》
        《旧唐书·裴耀卿传》《后汉书·李云传》
        欧阳修《吉州学记》《宋史·欧阳守道传》
        《明史·张孟男传》《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清史稿·李清时传》《晋书·郗鉴传》
        吕祖谦《朝散潘公墓志铭》《宋史·陈师道传》
        《晋书·荀勖传》《唐柳先生文集》后序
        《隋书·杨玄感传》《北史·李苗传》
        辛文房《白居易传》《晋书·袁宏传》
        《宋史·安丙传》苏洵《谏论》
        《议介子推不言禄》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张岱《余若水先生传》《隋书·李谔传》
        《隋书·梁彦光传》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