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何去非《秦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何去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
        方天下交臂相与而事秦之强也,秦人出甲以攻诸侯,盖将取之也。图攻以取人之国者,所谓兼敌之师也。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图拒以却人之兵者,所谓救败之师也。兼敌之师利于转战,救败之师利于固守,兵之常势也。
        秦人据崤、函之阻以临山东,自缪公以来常雄诸侯,卒至于并天下而王之,岂其君世贤耶?亦以得乎形便之居故也。二世之乱,天下相与起而亡秦,不三岁而为墟。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然而,使其知捐背叛之山东,严兵拒关为自救之计,虽以无道行之,而山西千里之区犹可岁月保也。不知虑此,乃空国之师以章邯之徒,越关千里以搏寇,而为乡日堂堂兼敌之师,亦已悖矣。
        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盖振臂一呼,而带甲者百万;举麾一号,而下城者数十。又类皆山林倔起之匹夫,其存亡胜败之机取决于一战,其锋至锐也。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骛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而沛公之众,扬袖而下控函关。虽二世之乱足以覆宗,天下之势足以夷秦,而其亡遂至于如此之亟者,用兵之罪也。
        夫秦役其民以从事于天下之日久矣。而章邯之为兵也,以攻则不足,以守则有余。周文常率百万之师,傅于城下矣,章邯三击而三走之,卒杀周文。使其不遂纵以搏敌,而坐关固守,为救败之师,关东之土虽已分裂,而全秦未溃也。
        昔者贾谊、司马迁皆谓“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则山西之地可全”,而有卒取失言之讥于后世。彼二子者,固非愚于事机者也,亦惜夫秦有可全之势耳。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虽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
        (节选自宋·何去非《秦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渡漳逾A洛B左驰C右骛D以婴E其四合之F锋G卒H至于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意为托付,与《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词义相同。
        B.乡,与《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中的“向”词义相同。
        C.首事,在文中是指陈胜在大泽乡首先发难,武装反抗暴秦的统治。
        D.太公,周初人,姜姓,字子牙,俗称姜太公。他辅佐武王灭殷,后封于齐。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开头指出,懂战争的人必须明白在何时进攻又在何时防守;接着,以此为纲,分
        析秦朝急速灭亡的原因,即错误地采取进攻的战略。
        B.一支军队是“兼敌之师”还是“救败之师”,取决于战争形势和战争意图,“兼敌之师”有利于转战进攻,“救败之师”有利于顽强防守。
        C.秦末天下大乱,从民间起事的各路武装,兵锋凌厉,此时章邯统率的军队用来进攻关东已显力量不足,但若用来防守关中是绰绰有余的。
        D.贾谊和司马迁认为秦是有保住关中的可能的,这一观点虽遭后世的讥笑,却得到了作者的认同,他们都为秦错失保全关中的机会感到遗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天下攘袂相率而叛秦之乱也,秦人合卒以拒诸侯,盖将却之也。
         
        (2)虽然,彼徒知秦有可全之势,而不知至于子婴而秦之事去矣。
         
        1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3分)
         
        答案:
        10.BDG
        11.D
        13.(1)等到天下民众捋起衣袖一起来反抗暴乱的秦王朝时,秦人调集兵力以抵抗各地群雄,是为了击退他们。(得分点:攘袂相率;合卒;却,每点1分。语句顺畅1分)
        (2)即使如此,他们也只是知道秦有能够保全的形势,而不了解到了子婴执政的时候,秦朝的大势已去。(得分点:虽然;徒;事,每点1分。语句顺畅1分)
        14.章邯等人不知用重兵守关自保;子婴无能又无良才辅佐;推行残暴政治,王朝不可救药。
         
         



        相关文言文练习
        《北史·薛端传》《金史·完颜承晖传》
        《魏书·司马楚之传》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聊斋志异·叶生》唐寅《菊隐记》
        《旧唐书·李峤传》《三国志·魏书·裴潜传》
        《新唐书·韦凑传》《明史·李善长传》
        《北史·贺拔岳传》《宋史·杨大雅传》
        《明史·陈献章传》《隋书·杨素传》《何博士备论·杨素论》
        《旧五代史·刘词传》《宋史·杨绘传》
        《北齐书·崔季舒传》《三国志·魏书·曹休传》
        魏禧《文学徐君家传》《宋史·叶义问传》
        《旧唐书·李抱真传》《宋史·边归谠传》
        《新唐书·崔祐甫传》刘大櫆《封大夫方君传》
        何去非《刘伯升论》《晋书·解系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