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通鉴纪事本末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成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固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B.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C.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D.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常人”中的“非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义相同。
        B.南巡,指天子巡行南方以了解民风民情,据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南岳。
        C.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其中洛阳因其时间长而名声最大。
        D.“当应图谶”中的“谶”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谶书”与“附会六经的纬书”合称为“谶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
        10.D 11.A    12.C    13.(1)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
        (2)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 14.①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②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③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
        “阴”修饰“有”,做“有”的状语,不能断开,应在“阴”前面断开,排除AB;
        “散财结客”是动宾式的联合结构,“结”的宾语为“客”,不能断开,应在“客”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此非常人”中“非常”解释为“不寻常”;句意:这个人不是平常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非常”解释为“意外变故”;句意:是防备其他的盗贼进来以及意外的变故。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错误。原文是“渊恐并获罪”,意思是“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而不是“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坐”,因……犯罪;“连昏”,指姻亲,昏,同“婚”;“系太原狱”,省略句,“系(于)太原狱”;“省”,探视。
        (2)“寇”,进犯;“将”,率领;“并力”,合力;“拒”,抵御。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可知,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
        ②由原文“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可知,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
        ③由原文“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可知,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
        参考译文:
        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说:“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呢,只是人们认不出来罢了。我来探视你,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是想和你商议大事。现在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一带,李密围困进逼东都,群盗大概数以万计,当今之时,如果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并利用他们,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太原百姓都逃避贼寇涌入城中,我担任了几年的太原县令,知道那些豪杰,一旦把他们收拢集结起来,可以得到十万人,令尊大人所率领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一旦发话,谁敢不服从?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超过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个情况。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禀明。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王仁恭、高君雅作战失利,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心里很忧虑这件事。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如今皇上昏庸无道,百姓艰难窘迫,晋阳城外都是战场。父亲大人如果拘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危亡为时不久了。不如顺应民心,兴举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良机啊。”李渊大惊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报告朝廷。”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察天时人事一向是这样,所以敢说这番话。一定要把我抓起来告官,我也不敢推辞一死。”李渊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千万要谨慎不要乱说。”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道:“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总之,最终也免不了获罪。况且世人都传说李氏应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上便被灭族了。父亲大人假如能够除尽贼寇,那么功高而不会获得封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只有我昨天说的话,可以解救祸端,这是万全的对策,希望父亲大人不要疑虑。”李渊于是感叹说:“我一整夜都在思考你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今天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三)《通鉴纪事本末·高祖灭楚》
        《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二)《通鉴纪事本末·宋明帝北伐》
        《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二)《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
        《唐太宗论弓矢》《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三)
        《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二)《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二)
        《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二)《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三)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
        《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二)《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二)
        《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二)
        《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二)《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二)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三)《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二)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三)《通鉴纪事本末·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
        《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三)《晋王病笃,立其子存勖为嗣》
        《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二)《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二)
        《通鉴纪事本末·陈敏之叛》《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二)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三)《兴元元年,朱泚更国号曰汉自称汉元天皇》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二)《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二)
        《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二)《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西》《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淮》
        《冬十月,宋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通鉴纪事本末·武宗平泽潞》《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